作家余華在《活著》里寫道:"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這話放到七十歲的人生階段,更是別有一番滋味。不少人覺得,辛苦了一輩子,到七十歲就該到處旅游、享受生活。可真正活得通透的老人知道,最高級的活法,藏在這三個"冷習慣"里。
老話說"人到七十古來稀",知乎上也有個高贊說法:"活到這個年紀,越'冷淡'越自在。"
一、冷對人情:不熱絡討好,守住自己的小日子
七十歲前,總想著多交朋友、維系關系;七十歲后才明白,有些熱鬧不如不湊。親戚間的攀比、朋友間的應酬,看似熱絡,實則消耗精力。就像網友調侃的:"年輕時怕被人忘了,老了才知道,被人忘了最自在。"作家楊絳先生晚年深居簡出,拒絕一切不必要的社交,專心讀書寫作。她曾說:"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現實中,有些老人就活得很通透。李大爺七十歲后,主動退出了五六個微信群,不再參加各種飯局。他說:"以前總怕得罪人,現在只想守著老伴、養養花。"老話說"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冷對人情不是冷漠,而是學會篩選真正值得珍惜的關系。知乎熱評說得好:"到了這把年紀,把時間留給自己,才是最大的清醒。"
二、冷對欲望:不貪不求,知足常樂最難得
七十歲的人生,該經歷的都經歷過了,可總有人還在追求"更多"——想要更貴的保健品、更大的房子、更風光的晚年。但正如哲學家叔本華所說:"欲望得不到滿足痛苦,得到滿足無聊。"聰明的老人懂得給欲望降溫,過簡單知足的日子。就像網友分享的故事:王奶奶拒絕了兒女買的豪華養老公寓,堅持住在老房子里,她說:"粗茶淡飯能吃飽,舊衣舊被睡得香,這就夠了。"
反觀那些被欲望支配的老人,反而活得焦慮。有的花幾萬塊買沒用的保健品,有的為了爭面子折騰兒女。老話說"良田千頃不過一日三餐,廣廈萬間只睡臥榻三尺",冷對欲望不是壓抑需求,而是明白什么是真正需要的。知乎上有個高贊回答:"七十歲的幸福密碼,藏在'夠了'兩個字里。"學會斷舍離,才能輕裝上陣,享受生活的本真。
三、冷對生死:不憂不懼,坦然接受生命的規律
生死是每個人都逃不過的課題,到了七十歲,更是避無可避。可有些老人整天憂心忡忡,拼命養生、忌諱談死;而真正豁達的人,早已把生死看淡。作家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寫道:"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這句話道盡了對生命的通透理解。
鄰居張爺爺的做法讓人敬佩。他提前寫好了遺囑,還和兒女聊過身后事:"別搞大操大辦,骨灰撒進河里就行。"他常說:"人就像四季,到了冬天該落葉,沒啥可怕的。"老話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冷對生死不是消極認命,而是以平和的心態面對生命的自然規律。知乎熱評說:"能笑著談論死亡的老人,才是真正活明白了。"
人到七十,走過風雨,見過世面,最該學會的就是"冷淡"。冷對人情,不被瑣事困擾;冷對欲望,不被物欲支配;冷對生死,不被恐懼束縛。正如作家三毛所說:"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這三個"冷習慣",就是七十歲最好的心靈棲息地。比起四處旅游,守住內心的安寧,才是最高級的活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