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圖 | 來信
在中國,
有一種動物深受大家喜愛
在各地的宮殿、府邸、寺廟、陵墓、
園林、民居、橋梁中
它們留下過身影
在南北方民間建筑裝飾的門枕石、柱礎、
以及欄桿、屋頂、影壁上
無處不見;
它們時而粗獷、兇猛,威風凜凜
時而稚拙,簡約、活潑可愛
這種動物
就是獅子
從火遍大江南北的高臺舞獅、醒獅
兒童的獅頭帽、獅頭鞋;
到雕塑、文學、繪畫、舞蹈、工藝
藝術門類中的常見題材
獅子如何發展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符號?
它又承擔了怎樣的社會和民俗功能?
01
西獸東渡:從異域貢品到本土神祇
獅子在中國文化中的最早藝術形式出現于石雕當中,目前已知最早的實物是四川雅安東漢高頤墓前的石獅。
中國石雕獅子雖具有獨特的本土文化象征和藝術表現形式的工藝,但作為造型對象的獅子卻并非出自本土。
四川雅安東漢高頤墓前的石獅 刻于建安十四年(209)
圖源:網絡
中國本無獅,自西漢張騫“鑿空西域”,獅子才作為“殊方異物”進入中原。《后漢書·西域傳》中記載:“章帝章和元年,遣使獻師子、符拔。”“十三年,安息王滿屈復獻師(獅)子及條支大鳥……”。公元87年,一般認為這是真獅進人中國的最早年代。
獅子的梵語叫“simha”,漢代初譯為“狻麂”,后來取梵語的第一音“師”。由于屬于獸類,加上了偏旁“犭”《爾雅·釋獸》說:“狻,如虎貓,食虎豹。”直到成為“獅”。東漢晚期,人們對真實的獅子及其形象才開始逐步了解。三國時期的孟康在注《漢書·西域傳》時說:“獅子似虎,正黃,有須,尾端茸毛大如斗。”初次說清了獅子的基本特征。
這種猛獸的到來迅速征服了漢帝國的想象——它比老虎更威猛,比豹子更優雅,比駿馬更偉岸,其咆哮聲被人們附會為“獅子吼”。
(清)張為邦 《狻猊圖》
縱175.1厘米 橫238.2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漢代《風俗通義》記載:“獅子噬鬼魅”。北魏楊炫之在《洛陽伽藍記》中記有:“作六牙白象負釋迦(佛像)……四月四日,此像常出,辟邪(獸名)、師(獅)子導引其前”
佛教為獅文化注入了神性。佛所坐為獅子座,佛所塌為獅子床,佛為人中獅子。文殊菩薩的青獅坐騎象征著智慧與無畏,兇猛慓悍,威震八方,因此后來其形象逐漸被人們用來作為護衛者和辟邪物。
北魏龍門石窟中的護法獅子
圖源:網絡
02
千年石獅造像嬗變史
秦漢時期,奢靡之風盛行,統治階層和貴族重視喪葬。他們追求在墓葬中彰顯身份與地位,希望通過豪華的隨葬品和宏偉的墓葬建筑來體現自己的權力和財富。這種需求促使工匠們在墓葬裝飾上投入更多精力進行藝術創新,為石雕獅子的出現提供了生長的土壤。此時,石獅多為”走獅“形態。
漢代石獅以行走或俯臥姿態為主,昂首闊步,四肢舒展,鬃毛短密,兼具虎頭特征。皇陵神道兩側需大型石雕鎮守,行走姿態象征動態守護。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同中國本土文化的融合,獅子原有的佛教含義轉化并融匯到中國傳統的祥瑞神獸當中,此時的獅子同天祿、麒麟一樣承擔著禳災祈福、辟邪納祥的使命,成為鎮守黃泉的瑞獸。
獅子造型也迎來了新的拐點。在敦煌、龍門等石窟的北朝石獅多呈蹲坐式,前肢直立,后肢蜷曲,體現“護法鎮邪”的宗教功能。
成都東部新區石窟中的獅子雕刻
攝影:李馨宇
唐代則是石獅雕刻發展最為輝煌的時期。武則天母親陵前的巨像為典范,順陵石獅,鬣毛如火焰一般升騰,肌肉虬結如山河起伏,展現出盛唐氣象的雄渾,被譽為東方第一獅。
宋元以后,獅子逐漸走下神壇,走入尋常百姓家,造型趨于萌態。大足石刻中的文殊獅低眉斂目,似在聆聽佛法;江南園林的繡球獅口含綬帶,爪戲幼崽,成為人間煙火中的“吉祥如意”的符號。
到了明清,石獅雕刻最大的特點是與民間建筑相結合,在祠堂、會館、關隘、村寨、橋梁、牌樓、戲樓、住宅等眾多民間建筑中出現大量石獅雕刻,石獅的造型也徹底走向本土化和程式化。坐獅完全主導,但細節繁瑣,失去漢唐時的雄渾氣魄。
東部新區“亞洲第一萌獅”
攝影:李馨宇
成都東部新區的”亞洲第一石獅“,清代石獅——萌獅,正是明清時期獅子世俗化的巔峰。雄渾的體量又暗藏漢唐遺風。石獅懷抱幼崽的造型,卻一反當時日漸小巧、纖細玲瓏的石獅造像型態,以及一味追求裝飾美的繁復工藝。其不僅體量巨大,渾圓結實,而且部分軀體的線刻技藝亦顯得簡約、古樸、靈動,溫馴柔情。
憨態可掬的造型,既是民間祈福的載體,也是社會穩定的象征。它將“鎮邪”的功能升華為“護生”的溫情。這種母性與神性的交織,讓獅子從冰冷的守護者化身為有血有肉的文化載體。萌獅懷抱幼獅的造型,象征著“子孫綿延”;此時,獅子從“神壇瑞獸”轉變為“生活吉祥物”,折射出東部新區普通民眾對幸福的追求。
西藏羅布林卡的彩繪石獅
圖源:網絡
因為獅子的稀缺性,在古代,或許大部分的畫師和工匠活了一輩子也沒機會見到真正的獅子。那些來自西域的,極少量的獅子貢品只有在皇帝的動物園“上林苑”里才可以見到。因此他們雕刻的獅子,絕大部分都是按自己的審美理念創造的,因此我們看到的石雕獅子形態各異,與真實的獅子大相徑庭。
大部分普通工匠創作時僅能依據文字描述或馴獅人的碎片化轉述,導致對鬃毛、尾端等細節認知模糊。他們吸收狻猊(龍之五子)的卷鬃與火焰紋飾,融合麒麟的鹿角與祥云足蹄,形成獨特的石獅造型。
園林中作裝飾的石獅
圖源:網絡
在造型細節、地域風格及使用場景中,石獅不同雕刻形態,有著不同的寓意。
北京獅以坐姿為主,雄獅腳踏繡球象征權力統一,雌獅撫幼獅寓意子孫昌盛,常用于宮殿、政府機構,體現威嚴與尊貴。
獻錢獅則常見于南方寺廟或祠堂,獅身飾古錢紋,造型溫順乖巧,象征招財進寶。
獻錢石獅
圖源:網絡
戲球獅多成對出現,雙獅共戲繡球,寓意和諧圓滿、吉祥納福,多用于商鋪或園林裝飾。
戲球石獅
圖源:網絡
雌雄獅子的象征也差異顯著。雄獅常位于左側,張口怒吼,足踩繡球或地球,代表權力與威懾力;雌獅位于右側,閉口或微張,足撫幼獅,象征母儀天下與家族繁盛。民間認為雌雄獅子的“張閉口”分別代表招財與守財,也暗含佛家“阿、彌”的誦經之意。
墓地“辟邪獅”帶有翅膀,用于鎮守陵墓、驅邪護靈,區別于陽宅的無翼石獅。蹲姿獅多見于傳統建筑,強調鎮守功能;趴姿獅則更顯親和,多用于現代企業。
辟邪獅
圖源:網絡
細節雕刻中,鬃毛卷曲(如螺髻式)象征威嚴,圓球狀鬃毛代表圓滿;足下繡球寓意掌控乾坤,幼獅象征家族延續,古錢紋飾招財,如意紋則祈愿順遂。
03
獅舞人間:從神獸到符號
舞獅,是中華獅文化另外一種重要表現方式。
醒獅獅頭
圖源:網絡
關于舞獅的由來,民間說法不一。傳說,獅子第一次進入中國時,外國使者揚言朝野,若有人能馴服此獅,便繼續向漢朝進貢,否則斷絕邦交。
《元人畫貢獒圖》
縱71.7厘米 橫86.8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漢章帝先后選了三人馴獅,均未成功。后來金毛雄獅狂性發作,被宮人亂棒打死,宮人為逃避章帝降罪,于是將獅皮拔下,由宮人兄弟倆裝扮成金毛獅子,一人逗引起舞,此舉不但騙過了使臣,連章帝也信以為真,此事后來傳出漢宮,老百姓認為舞獅子是為國爭光、吉祥的象征。于是仿造獅子,表演獅子舞。舞獅從此風靡流行。
也有人認為舞獅源于驅儺行為。在我國,儺是一種具有神秘色彩的祭祀儀式,古人通過這種儀式祈求神靈庇佑,驅除邪祟,迎來福祉。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驅儺”的行為逐漸演變成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精彩紛呈的舞獅表演。
古代儺戲
圖源:網絡
北魏時期,武帝征伐河西,俘胡人十萬,令其獻舞。胡人雕木獸頭,披獸衣,奏樂起舞,武帝十分高興,賜名“北魏瑞獅”,釋放俘歸。此舞遂在北方傳開,稱“北獅”。
隋唐時期,包括舞龍舞獅在內的演出曾有更為盛大的場面。隋代的元宵節之夜可以看到它與其他擬獸舞一起歡舞。唐朝,舞獅運動主要以獅舞的形式作為宮廷娛樂節目供皇帝欣賞,地位極高。現在看到的舞獅及造型均成形于唐代,為以后舞獅中的造型奠定了基礎。
唐代詩人白居易曾賦詩《西涼伎》,詩中寫道:“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貼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可見,在唐代已有類似現代的舞獅子。廣東醒獅正是由唐代宮廷獅子舞脫胎換骨而來。
舞獅
圖源:網絡
五代十國之后,隨著中原移民的南遷,舞獅文化傳入嶺南地區。至元朝,舞獅已有迎賓的用途。
及至明末清初,因民間有反清復明組織,志士們因集結與攜帶之方便,遂風行一時。清朝舞獅風氣更加鼎盛,引獅者會穿上彩衣,手執繩子,系上一個五色耍球,引領獅子起舞。清末民初,民間舞獅揉合舞蹈及武術動作風姿,開始傳至國外,逐漸演化為海外華僑經常在節日中表演的項目。
舞獅傳統文化活動范圍涵蓋全國,分為南獅和北獅兩大派系。
北獅流行于北方,造型更接近真獅,全身綴毛,動作以翻滾、跳躍等雜技動作為主,風格喜慶柔和。獅子造型逼真,毛發濃密,顏色以黃、橙為主,表演時注重形似,動作柔順,常配合繡球玩耍,引獅員兼具指揮與表演職能。多用于節日慶典、宮廷儀式,體現歡慶氛圍。
北方舞獅表演
圖源:網絡
南獅又稱“醒獅”,以廣東為代表,起源于唐代宮廷獅子舞,經中原移民南遷傳入嶺南,明代成型于廣東南海縣。強調“神似”,融合武術、舞蹈和音樂。除節慶外,常用于店鋪開業、祭祀驅邪,寓意吉祥、招財、鎮宅。
在廣東醒獅文化中,每一頭醒獅都有獨特的“靈魂”——它們以《三國演義》中的英雄人物為原型命名,形成“一皇五虎”的經典組合: 黃獅·劉備:象征仁德與領導力,獅頭黃色代表尊貴,寓意“仁者無敵”。 紅獅·關羽:赤面長髯的忠義化身,紅色象征赤膽忠心,舞動時盡顯豪邁氣概。 黑獅·張飛:黑色代表勇猛剛烈,動作大開大合,展現“猛張飛”的霸氣。
廣東醒獅表演
圖源:網絡
一些地方的舞獅還融合了高臺表演,讓舞獅更加驚險刺激。
舞者在十米高空輾轉騰挪。獅頭隨鼓點起伏,獅身如云卷云舒,人與獅的界限在跳躍間消弭。高臺之下,觀眾們屏息凝神,仿佛將要目睹一頭真正的瑞獸從神話中蘇醒。
當舞獅表演進行到高潮環節,表演者通過機關控制或手法自然展開,從獅子口中吐出一幅紅底金字的對聯,內容多為吉祥話或祝福語。例如“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滾滾達三江”或“他鄉多寶地,此處是金山”,象征著“口吐祥瑞”,將祝福具象化傳遞,引得人們陣陣喝彩。
成都東部新區高臺舞獅表演
圖源:網絡
高臺用方桌搭成,一般為5張、6張、8張,技藝高超的,可在高達45張方桌上表演。在演員陣容上,前有2人,手執燈籠,身穿武士服當前導,再有笑面和尚領獅出場。孫猴子戲笑和尚等喜劇內容,加上“破陣”、“拳術”、“武術”等雜技,讓獅舞更具觀賞性。
04
獅文化符號的現代轉型
石獅是千年文明的凝結,舞獅是生生不息的傳承。如今,人們已不再需要獠牙畢露的守護神,更渴望的,是一個和藹可親的陪伴者。它從“權威代言人”逐漸變變為人們的“生活好伙伴”,推銷著我們生活中的各類商品。
塔斯汀圖形LOGO(塔獅圖案)來自中國獅舞中求吉辟邪的醒獅造型,結合唐獅鈴鐺的元素,同時運用了塔斯汀中國漢堡手搟現烤“火”的概念,加入“火焰眉”的設計元素。
國產車榮威車標,采用雙獅圖案立于華表造型之上,則象征威嚴與尊貴。
當獅子從廟會走入電影院,從祭祀儀式變為網紅表演,獅文化的內核始終未曾改變——它仍是那個鎮邪、納福、凝聚族群的象征體系,只是被人們換上了時代的語言。
2021年上映的《雄獅少年》,講述了留守少年阿娟和好友阿貓、阿狗在退役獅王咸魚強的培訓下參加舞獅比賽,經過重重磨礪,從病貓變成雄獅的成長故事。
它從不拘泥于某一固定形態——可以是北獅的莊重,南獅的靈秀;可以威嚴,也可以顯露萌態;可以是石雕的沉靜,也可以是舞獅的歡騰,更可以是古老傳說與現代詮釋的交響。盡管獅子來自異域他鄉,卻始終可以被內涵豐富的中國文化包容和接納。
而在這多元的表象之下,始終躍動著一顆東方之心——這是中華民族對于平安的渴求,對于生命的敬畏,以及對“和而不同”的永恒追尋。
本文創作團隊
文字整理 | 李馨宇
編輯 | 俠客君
封面設計 | 俠客君
審稿 | 李忠東
部分圖源| 愛給網 豆包AI
參考資料
《民間石獅》,張淮水
《中國石獅雕刻藝術》,李芝崗
關注公眾號,收看更多有趣內容
本文由俠客地理公眾號原創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