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人民日報》文化版報道南海醒獅。報道稱,醒獅文化的鮮活,源自非遺代代相傳的生命力。佛山南海圍繞“雄獅少年”等文化IP,以“體育+”“影視+”的形式講好文化故事。一方面,打造“半山扒龍船”、“黃飛鴻杯”獅王爭霸賽、獅王巡游、千人詠春等品牌賽事,創新傳播方式和體驗場景,吸引不同年齡群體參與關注;另一方面,以文化帶動文旅產業,發展旅游演藝和影視產業,“樵湖夜色晚8點”等文藝晚會免門票開放,圈粉市民游客。
報道全文如下
廣東佛山傳承發展非遺醒獅文化
傳播當地形象——
龍獅故事,演繹城市精神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西樵山天湖公園,82根水上梅花樁陣高低錯落,兩只身披金紅麟甲的醒獅飛身上樁,在直徑20厘米的樁頂完成“180度轉體”“鉗腰飲水”等驚險動作;雙獅跳上圓形擂臺,撲咬、閃避、騰挪,鼓點愈急,動作愈猛,贏得滿場喝彩。
圖/南海西樵
“樵山之巔,獅王爭霸”,這項醒獅文化表演賽事已持續20多年。醒獅起源于佛山,不僅是嶺南民俗文化的重要符號,也是佛山人心中重要的文化標識。2006年,廣東醒獅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佛山有數千支民間醒獅隊,每逢節慶、廟會都要舉辦獅會。“生于野草,活成雄獅”,佛山功夫、非遺醒獅等文化IP,成為佛山“敢想敢干、敢為人先”城市精神的鮮活注解。
電影《黃飛鴻之三:獅王爭霸》中,佛山醒獅文化鮮活生動。“龍獅源地、飛鴻故里”西樵鎮,是國家體育總局授予的“中國龍獅名鎮”。西樵山下,黃飛鴻獅藝武術館的舞獅每日上演。講解員莫淑霞說,佛山醒獅將武術、舞蹈和音樂等融為一體,是勇敢和力量的象征。在西樵鎮,龍獅運動及龍獅文化已經深入校園、村居,基本村村有獅隊;醒獅操在佛山的中小學校推廣,成為極具本土文化特色的“花式”課間操。
西樵青聯龍獅團正在訓練。圖/南海西樵
佛山圍繞“雄獅少年”等文化IP,以“體育+”“影視+”的形式講好文化故事。一方面,打造“半山扒龍船”、“黃飛鴻杯”獅王爭霸賽、獅王巡游、千人詠春等品牌賽事,創新傳播方式和體驗場景,吸引不同年齡群體參與關注;另一方面,以文化帶動文旅產業,發展旅游演藝和影視產業,“樵湖夜色晚8點”等文藝晚會免門票開放,圈粉市民游客。南海區出臺龍舟、醒獅文化創新發展行動計劃,致力于講好龍獅故事,傳播城市形象。
讓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新活力,才能更好為城市發展注入年輕、創新的新鮮血液。在佛山,醒獅這一古老又新潮的文化語言,正在演繹“文化為媒,助力高質量發展”的故事。
編輯手記:提高城市文化面貌的識別度
近期舉行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指出,“轉變城市發展動力,更加注重特色發展”“加強城市文化軟實力建設”。城市的個性,往往藏在極具辨識度的文化IP里。近年來,憑借地方特色與“獨門技藝”,各地加速打造特色鮮明的文化IP,引發現象級傳播。
城市個性的塑造,是場文化的接力賽,需要細心與耐心。西寧與雪豹的共生,源自數十年生態保護的堅守;佛山醒獅文化的鮮活,源自非遺代代相傳的生命力。深植于一方水土的文化基因,散發著各具特色的文化魅力。西安的城墻根下,秦腔混著羊肉泡饃的熱氣;重慶的梯坎巷弄里,火鍋的香味隨著山城霧氣彌漫。這些細節像一幀幀高分辨率影像,共同構成了城市的文化面貌。
從人文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城市文化軟實力的比拼,不是只比誰更高、更亮、更現代,而是比誰更有辨識度。高識別度的文化,能沉淀出真實的質感,能形成長久的吸引力。一座美好的城市,是一部可觸摸的立體史詩。唯有對城市人文進行深度開掘,將流量化為養分,才能讓城市個性化生長、內涵式發展,刻下不可復制的坐標。
佛山發布編輯部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羅樂瑩
審校:陳婉萍、馮翠萍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