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野戰軍是解放戰爭中,我軍規模最龐大的戰區級部隊,在東北時期就擁有12個野戰縱隊。1948年他們在“林羅劉”首長的帶領下,入關打了平津戰役。第二年,四野番號正式確立,軍改后隊伍實力進一步壯大,準備南下作戰。
此時四野各主力部隊已改編為軍級建制,12位首任軍長皆是能征慣戰的名將。而由于兵力充沛,平均一個軍就有5-7萬兵力,幾乎可以橫掃國民黨軍一個普通兵團,四野的威名自是令敵人膽寒。加上在東北、華北戰場繳獲的大量美械武器,四野的火力優勢非常顯著。如此強勁的實力,不光蔣軍見了害怕,連其他野戰軍的兄弟部隊都感到羨慕不已。
而四野的12個軍,論硬實力其實也要分個“三六九”的。四野內部有“四大天王”之說,公認整體實力最強的4個軍,分別是38軍、39軍、40軍和43軍。這四支王牌軍,除了43軍外后來都去了朝鮮戰場,成為對抗聯合國軍的十三兵團主力,為國立功。
38軍首任軍長為李天佑,建國后獲得上將軍銜;39軍首任軍長是劉震,55年也被評為開國上將;40軍首任軍長“旋風司令”韓先楚,名氣很大,他當然也是上將;43軍首任軍長為洪學智,建國后同樣被授予了上將軍銜。由此可見,四大王牌軍果然名不虛傳,首任軍長都是赫赫有名的上將軍。
但奇怪的現象也來了:解放戰爭末期四野有4個兵團,上述四位開國上將,竟都沒當得了兵團司令!反倒是另外兩個軍長黃永勝、鄧華,在解放戰爭后期出任了13和15兵團司令員,其中黃永勝是接替了名將程子華的位置,他是13兵團的第二任司令員。
為什么王牌軍長們能力出眾、戰績過人,卻都當不成四野的兵團司令呢?最淺顯的原因,是資歷問題。在四野內部,要執掌軍級部隊,只要能打仗就可以了,不太牽扯過往履歷。但兵團司令員一級,就不一樣了。當時四野的兵團規模龐大,一個兵團所轄官兵最少也超過16萬人,沒有一定的革命履歷,恐怕鎮不住隊伍,軍令不通會成為大問題。具體來看一下。
39軍軍長劉震和40軍軍長韓先楚,這兩人資歷最淺,放在四野12個軍長里面,算是比較靠后的。他倆早年都出自紅25軍,是徐海東的部下。該部走完長征時,劉震與韓先楚都只是紅軍營一級干部,比其他后來的開國上將差了一大截。兩人打仗雖猛,但四野要選兵團司令,恐怕首先把他們排除在外。
38軍軍長李天佑,履歷比上面兩位強不少。他參加過著名的百色起義,中央紅軍長征之前,李天佑就在彭總手下的紅三軍團當過第5師師長,這是劉震、韓先楚比不了的。但李天佑也有個明顯短板:抗戰時因為負傷,到蘇聯休養、學習多年,因此錯過了一段重要軍事經歷,軍內地位被不少后起之秀反超。
43軍軍長洪學智,早年任職履歷倒是沒問題,但他也有自己的特殊情況,很難當兵團司令:洪學智是標準的四方面軍出身干部,1936年不少名將受到張某人牽連、甚至關了禁閉,洪學智就是其中之一。后來他恢復了自由,但在紅軍大學和抗大學習了很長時間,這種事情的影響,往往十分微妙。
所以四位王牌軍長,雖然執掌的是精銳之師,但因為過往的個人經歷,沒有一人成為四野的兵團司令員,頗為可惜。稍有區別的是韓先楚,不久后爆發抗美援朝戰爭,他奉命前往朝鮮戰場輔佐彭德懷,先是當志愿軍副司令,后來直接擔任19兵團司令員,這下可過足了指揮大兵團的“癮”。不過19兵團并非四野的隊伍,而是源自華北軍區、后又劃歸一野。
還有一點,不得不提。那就是四野統帥的用人風格,跟指揮作戰的風格完全配套,十分穩健、從不弄險。他喜歡用老人、熟人,尤其是出身“雙紅一”的干部,認為這樣的將領黨性最強最可靠,抗戰時他就明確提過這個原則。顯然上面那四位王牌軍長,不太符合這一用人習慣,倒是鄧華、黃永勝,條件百分百匹配。大首長“求穩”,這可以算是一個隱性因素吧。
本欄目由軍事歷史作家運營,專注于軍情、軍史、戰史、國際關系研究,以專業視角為您還原全貌,帶來精彩細節。作品覆蓋圖文、視頻、音頻領域,歡迎關注以獲得更多精彩文史內容,也歡迎您點贊、評論支持,作者期待您寶貴的意見建議。本文全網同步,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