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人得似張公子
Who Could Rival Master Zhang
張大箴個展
Zhang Dazhen Solo Exhibition
2025.5.3-7.6
策展人:付曉東
Curator: Fu Xiaodong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四號798藝術區中一街 空間站
Address:Space Station, No.4 Jiuxianqiao Rd, 798 Art District, Beijing
“誰人得似張公子”張大箴個展于2025年5月3日下午在798藝術區空間站開幕。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國國家畫院院長、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劉萬鳴,中國文藝志愿者協會副主席、中國畫家畫院美術館原館長、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何加林,中國畫學會副會長、中國美協中國重彩畫研究會會長、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許俊,中央美院中國畫與書法學院原院長、博士生導師岳黔山,國家博物館書畫院原院長、中國美協理事劉罡,中國美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谷旻,中國國家畫院研創規劃處處長、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袁學軍,國家博物館書畫院主題創作研究所所長、中國美協理事石峰,中央美院科研處處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于洋,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曾三凱,中國美術館研究員魏祥奇,首都師范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張煜,民族文化宮民族畫院(國家民族畫院)綜合部主任杜武杰,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教師、碩士生導師王墉,湖北美院中國畫學院教師王玉曉,北京印刷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教師黃勤,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教師包雪蕾,榮寶齋紀委書記、副總經理李春林,榮寶齋書畫一部經理李德良,以及張大箴的師友、觀眾等百余人出席展覽開幕式。開幕式由此次展覽的策展人付曉東主持。
此次展覽的策展人付曉東在介紹策劃此次展覽時說:“張大箴的創作形成了獨特的個人語言風貌,既有傳統扎實的筆墨功力,又不乏探索和創新的勇氣,是90后水墨青年藝術家中個性鮮明,語言面貌成熟的代表。”
卓鶴君先生為此次展覽題寫了展名。他評價張大箴:“其在傳承發展上大膽呈現當下性,畫面的處理做了多方面的嘗試,使得作品有新的視覺感。”
開幕式后舉行了學術研討會,與會的專家學者對張大箴的藝術創作表達了認可,并給予頗高的評價,希望他在今后的創作上繼續堅持走下去,創作出更多優秀的作品。
藝術家:張大箴
開幕式現場
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國家畫院院長、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劉萬鳴先生致辭
中國文藝志愿者協會副主席、中國畫家畫院美術館原館長、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何加林先生致辭
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與書法學院原院長、博士生導師岳黔山先生致辭
(從左至右)石峰:國家博物館書畫院主題創作研究所所長/中國美協理事/袁學軍:中國國家畫院研創規劃處處長/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曾三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院幅院長/博士生導師/劉罡:國家博物館書畫院原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許俊:中國畫學會副會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重彩畫研究會會長/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劉萬鳴: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國家畫院院長/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岳黔山: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與書法學院原院長/博士生導師/何加林:中國文藝志愿者協會副主席/中國畫家畫院美術館原館長/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于洋:中央美術學院科研處處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張谷旻: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大箴:藝術家/付曉東:空間站創始人、策展人、藝術家/魏祥奇:中國美術館研究員
人化的自然
——關于張大箴個展
空間站很榮幸的舉辦張大箴的首次個展。他出身于杭州的繪畫世家,從小得天獨厚,耳熏目染,中國美院山水專業本科畢業后,在北京讀的何加林老師的碩士,又是卓鶴君老先生的博士生高徒,現在廣州美院國畫系任教。張大箴的創作形成了獨特的個人語言風貌,既有傳統扎實的筆墨功力,又不乏探索和創新的勇氣,是90后水墨青年藝術家中個性鮮明,語言面貌成熟的代表。
“誰人得似張公子”張大箴個展 | 討論會現場
水墨作為一種傳承千年,本身具有中國性身份的藝術媒介,一直是中國當代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關于水墨的劇烈變革伴隨著八十年代開啟的八五運動,應運而生的谷文達、楊詰昌所代表的活躍于世界舞臺的作為當代藝術的水墨創作,國內聲勢浩大的抽象水墨運動,以及一系列在此思潮背景下的新文人畫,新學院派,新工筆等等層出不窮的當代的水墨創作樣態。在傳統傳承與現當代觀念的相互沖突下,水墨藝術在傳承、發展、變革之間,衍生出了各種不同的路徑。在眾語喧嘩之中,完全西化和照抄西方樣式,已經成為一個略帶否定性的樣態。在挖掘本土特點與開拓當代性認知之間,如何尋找出理想路徑是依然需要解決的問題。當透徹的研究了傳統中筆墨經典的十八般武藝之后,水墨還能怎樣?張大箴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個案。
展覽現場
1115
紙本設色 Ink and color on paper 33x66cm 2025
方形贊歌 The Square Anthem
紙本設色 Ink and color on paper 33x66cm 2025
展覽現場
眼下的綠與芭蕉無關
The Green Before Me, Not of the Banana Plant
紙本設色 Ink and color on paper 33x66cm 2023
“我該怎么辦”“我也不知道我該怎么辦 "
"What Should I Do?" "I Don’t Know Either."
紙本設色 Ink and color on paper 33x66cm 2023
從一個藝術學徒到藝術家的轉變是潛移默化的,對本人來說是一種自然而然,其實是一個巨大的潛意識的積累之后的發芽,和持之以恒的茁壯生長。在一個厚重的傳統重鎮之中,則更需要勇氣,尤為不易。這棵逐漸變異的小苗,在讀研階段初見端倪,在讀博階段愈發完善。在寫生中,紛繁蕪雜的細節和目不可及的層層疊疊的空間,逐漸被打散、解構,重組,從新以一種畫面自身的秩序排列在畫紙之上。讀碩期間,何加林的線面分割思維與錯綜變化的筆墨語言影響了大箴對于筆墨當代性的探索。讀博期間,卓鶴君對山水空間的實驗性以及山水哲思的抽象表達,激勵了大箴對山水畫的大膽求索。基于這一脈師承體系,大箴畫面的抽象化處理,大面積使用點線分割與色彩融合,發展出了獨具個人特點的畫作面貌。
中國藝術史隨著理論體系的研究,不斷向著社會學、考古學的跨學科意識擴展,但是核心的文人畫體系的高峰依然是筆墨語言的完善體系。藝術家們面對這些已有的思維體系和創作路徑,個人意志的判斷和選擇,抉定著藝術實踐的鋪陳展開。張大箴屬于迎難而上的典型。他的博士論文寫的是《清初山水畫技法研究》,把最盛產繪畫文獻的年代的畫史、畫論、畫譜、畫跋等深入研究,將論調高遠的理論轉化成為可以實踐的方法,從各種蛛絲馬跡處入手,研究他們是“怎么畫出來的?”這是他在探索古人畫作過程中破解千古謎題的指南攻略,程式化一覽手冊,文人畫規范全集。也反映了他對象化古人的一種方式,將其作為一種可以破解,可以選擇,可以抵達的武備技能庫里其中的一種。可以在他的畫作中看到中,他對古人的山石法、樹法、云水法和章法,研究充分,即使用最苛刻的傳統技法的評價體系中去判別,亦可以無懈可擊。
對于空間的特殊經驗,是大箴早期實驗的起點。寫生是他的創作方式,也是生存方式。通過朝向外部事物的觀看,他重新賦予了空間秩序,并通過物之表象之間不同肌理的變化著重建構了空間之中物與物之間的關系。空間中的建筑,隨著人身體的運動不斷的錯位和轉移,建筑和樹木的表象互相外在,互相并列,互相擠壓,如同外部世界四面八方的涌來。人的全部感覺,不僅五官感覺,還有精神感覺,都是由于對象的存在而產生。大箴的畫抓住了這種“人化的自然”,一種身體的認識,感覺化自然,而非客觀的自然。畫面中神經般的樹枝纏繞,絲絲縷縷,堆疊亭臺的超現實空間組合,帶有空氣感的斑斕的色彩關系,密集層疊的潮濕瓦片,斑斑點點的偶然苔痕,是對此時此地環境的獨特體知和切膚之感。在表達現象和純形式的時候,是潛藏在人的靈魂深處的一種技術。我們任何時候都很難從自然手中獲得破解的機關,把它無所遮蔽的擺在眼前。大箴試圖把那些偶然的可用,生命的痕跡,粗糙的存在,從隱蔽的狹隘處解放出來,變得可感而澄清,變成一種上手狀態的空間。他亦用一些只有針對他自己有意義的詞句為他的繪畫命名《肺腑之言,實屬心胃》、《我吃完的冰棒總會掉在畫眼上》、《你的毛衣卡在墻角與墻角之間》,使原初空間不再是客觀空間,而是由我的使用操作和上手狀態決定,成為一種彰顯著人的存在的實踐空間,也使空間成為一種身體圖示。
經過十年的精心錘煉,思維密集型的大箴融合了對傳統的基礎以及對畫面本體語言的出人意表的探究,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個人繪畫語言系統。他大量使用日本巖彩畫的顏色,卻如同傳統規范的墨法一般層層渲染,駐留筆痕,使顏色厚重而流動,豐富而透明。再襯以有筆有墨的鉤提點染,神經質的線條穿梭其中。各種色階的橙紫對比,紅綠對比,代替了墨色呼應,響亮而不失雅致。畫面布局巧妙的運用相間法和互稱法,使方寸之間變化錯綜,光影流動,琳瑯滿目。畫面中充滿了理性的對比關系,和諧韻律的氛圍節奏,其中的最動人處既是他以筆墨為媒介對自然的人化,把感覺化為點掇而成的幾筆點葉,幾塊瓦片,或者幾棵樹之間具體而微的偶然性的特殊關系。他用粉紅、藍紫、橙黃等顏色大面積填染背景,使畫面中充滿細節的苔痕、樹干、草地、亭臺如同寶石一般鑲嵌在畫間,璀璨奪目,宛如此刻當下的感知。
付曉東2025.4.21于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