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懂了中醫之后,這些食物就再沒碰過
吃東西不光吃的是物質,還有生、長、收、藏的能量
中醫講“食飲有節”,吃東西要順應天時,吃應季的食物。
甚至,隨著24節氣的變化吃東西。
《黃帝內經》中的《四氣調神大論》,說的就是我們如何隨著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去調整舉止、思路、行為。
比如春天,應吃嫩芽綠葉,春天不是殺戮的季節,《黃帝內經·素問》曰過,“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道,逆者傷肝”。
夏天大熱大汗,容易流失鹽分,飲食就可以偏咸一點,補充鹽分。夏天一定要吃溫性的東西,“夏天最愚蠢的事兒是就是吃冰棍!”
秋天易燥,要吃水果,當季下來什么吃什么,能滋陰潤燥。
冬天吃植物的果實,堅果就是極好的。還有,地里能刨出什么吃什么,土豆、紅薯、蘿卜,都是好東西。還有菜干,茄子干就特別香。
冬天是閉藏的時候,多吃地里藏著的東西才搭。屬于春天之氣的綠葉菜會給身體一個錯誤的信號,給它生發之氣,跟閉藏之氣是相沖的,最終會搞得身體信息比較混亂。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不同地區由于氣候環境不同,作物生長和人的體質相應的有不同,因此各地均有著各自獨特的飲食習慣。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天造地化,我們的主要食物,應該是方圓百里出產的東西。這屬于“常食”,偶爾嘗個鮮吃點其他的也可以,但不能多吃,多了易出偏,水土不服。
現代人的水土不服往往是根本不用去外地,因為現在的食物太多了,太豐富了。
“如果你身體還健康的話,這么吃,吃完以后會不舒服。
你如果身體不健康,吃完之后會沒反應,但病做下了。”沒有不舒服,有時候還不一定是好事情。
固定模式的“常食”,消耗自身的元氣少!
越吃新奇特的東西,對元氣消耗越大。越吃常食消耗越小。所以,家常飯其實最好,方圓百里的食物最好,對我們的元氣消耗最小。
中醫還會以食物出產的季節來判斷食物的陰陽寒熱,例如,從現代科學來講,冬筍和春筍區別不大,都是筍么,能有多大差別。
中醫看來,冬筍產于冬天,有閉藏之氣,能夠滋腎陰的。春筍產于春天,有生發之氣,是入肝的,有人對春筍會過敏,就是春筍的生發之氣把他內在的陰寒濕濁之氣透出來了。
像蘑菇、苔蘚這樣的植物,根據它們的生長環境,就可以判斷出它們的屬性是陰寒、濕氣,所以能夠滋陰,適合有虛火、口干鼻干的人。
食物本身有神、氣、質的區別。
有人是跟著感吃飯,有人跟著覺吃飯,有人跟著意識吃飯,有人跟著科學吃飯。
吃飯這個事情上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天賦的感覺要勝于后天的知識與意識。
中醫經過漫長的幾千年的人體試驗,發明了很多方法來改變食物的自然屬性,為了順應人的需要。
比如中藥需要炮制,把藥材的性味歸經改變。比如烹調是改變食物的性質的很好的方法,讓它跟我們的身體更和諧。
比如有的病人身體狀況不允許吃水果,那怎么辦?可以用微波爐打一下。這種改變的前提,是了解食材的本性。順其性,為德。
中醫不建議吃雞肉,雞肉屬于發物,過多食用雞肉,可能會加重體內火氣,從而導致熱性疾病的病情加重。
不吃冷飲和生冷食物,不喝牛奶。
不吃油膩食品,蛋糕,油炸食物,容易給肝臟帶來負擔,且容易上火。
不吃過多辛辣刺激食品,辛辣刺激的食物會刺激脾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
建議減少辛辣刺激食品的攝入,如辣椒、姜、大蔥等,尤其是對于脾胃虛寒的人群。
倪師說,大自然不會生產純營養的東西,因為要有東西給你排積。
保健品等人工提煉的食品都有刺激性,尤其是藥品,一般沒什么極端的毛病不建議吃。
另外,大自然每個季節都會有每個季節應季的食物,那每個季節有什么你就吃什么就好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