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一個總設計師連發動機的可靠性都沒解決,憑什么被稱為“最大功臣”?可偏偏太行發動機的故事,就是這樣讓人又敬佩又唏噓。
明明“太行”早期故障不斷,批評聲四起,可現在中國的噴氣戰機卻能在世界舞臺上和強國掰手腕。這中間的反差,到底說明了什么?一頭是技術難關,一頭是工業崛起——張恩和到底做了什么,讓人至今念念不忘?
一、
1980年代的中國,航空發動機幾乎是道邁不過去的坎。老百姓都知道,飛機再好,沒有自己的強勁“心臟”,就是個空架子。
那時候,殲-8、殲-10這些新型飛機圖紙雖然畫得好看,可用什么發動機,全靠進口和仿制。西方國家發動機技術封鎖,蘇聯那邊也“卡脖子”,自己造的發動機推力小、壽命短,想多飛幾圈都提心吊膽。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張恩和站了出來。遼寧農村出身的他,大學畢業后進了發動機所,干了十幾年,碰到的項目不是被砍,就是“半拉子工程”。有人勸他轉行,他卻死磕到底。
1980年代初,國家下決心搞自己的大推力渦扇發動機——太行工程立項時,很多人覺得是“天方夜譚”。張恩和沒退縮,他明白,這是中國航空工業能不能翻身的關鍵一步。
真實場景是這樣的:發動機所里,條件極差,設備落后,資料短缺。一群工程師、技工穿著舊棉襖,圍在試驗臺邊,手里攥著鉛筆和紙,靠經驗一點點摸索。時常有人通宵不回家,吃方便面對付一頓,困了就地打個盹。張恩和帶頭熬夜,碰到技術難題,他第一個上試驗臺,不怕臟、不怕累。就是這種“拼命三郎”勁頭,把團隊凝聚到了一起。
可問題真是一波接一波。1980年代后期,太行發動機樣機試制,連續爆出200多個故障。最棘手的是高壓壓氣機四級盤破裂事故,差點讓整個項目夭折。有人灰心喪氣,張恩和卻說:“遇到問題不是壞事,只有暴露得多,今后才會更可靠。”
有一次,他為檢查發動機摔下試驗臺,后腦勺縫了五針,醒來第一句話就是問發動機進展如何。這種拼勁,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二、
從1990年代到2000年代初,太行發動機最大的問題,就是“掉鏈子”——推力上去了,壽命卻跟不上。試飛一段時間,各種小毛病接連不斷。很多飛行員不敢用,部隊意見很大。老百姓一聽說“太行”又出故障,網上批評聲一片。
有人甚至嘲諷:“花了幾十億,搞出來個不省心的家伙!”
這時候的張恩和,壓力比山還重。外界不理解,項目組內部也有分歧。有的技術骨干主張“先求有”,趕緊定型好交差;有的則堅持“寧可慢點,也要可靠”。張恩和必須在速度、質量、成本之間做取舍。他頂著巨大壓力,一邊協調科研進度,一邊安撫團隊情緒。
很多夜晚,他一個人在辦公室里踱步,反復琢磨方案,生怕哪個細節出錯。
更難的是,那個年代中國的材料、工藝、測試設備遠落后于西方。發動機要用的單晶合金、粉末冶金材料,有時還得靠進口零部件救急。每出一次故障,團隊就得重新摸索,有時一做就是好幾個月。
2003年非典期間,發動機在高原試驗又出問題,64歲的張恩和連夜坐火車、汽車趕到現場,頂著高溫和缺氧指揮搶修。有人問他圖什么,他只說:“發動機出事了,我不在現場能放心嗎?”
最讓人難堪的是,太行發動機定型之后,還是沒能徹底解決可靠性問題。殲-10、殲-11一度只能依賴進口俄制發動機。很多人質疑:張恩和是不是“搞砸了”?是不是拖了中國空軍的后腿?可事實真是這樣嗎?
三、
故事到了這里,矛盾也就到了頂點。太行發動機的早期型號確實不完美,可靠性問題一度困擾中國航發十幾年。但很多人忽略了,正是張恩和帶隊攻堅,讓中國第一次真正掌握了大推力渦扇發動機的核心技術。
在外人看來,發動機就是個大鐵疙瘩,可實際上,太行的研制讓中國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航空發動機研發體系。材料、工藝、測試、裝配、質量管控,樣樣都得自己摸索。以前靠仿制,零件看得懂卻做不出;現在能獨立設計、制造、改進,后來的渦扇10B、渦扇15、甚至國產大飛機的發動機,都是在太行項目的基礎上成長起來的。
更重要的是,張恩和一手培養起來的青年技術隊伍,成了中國航發的中堅力量。比如后來的渦扇10B改進型,推力更大,可靠性大幅提升,總設計師劉永泉,正是太行團隊的骨干出身。張恩和常說:“我們這些老家伙可以退休,但年輕人要能挑大梁,技術才能不斷進步。”事實證明,太行發動機之后,中國航發整體水平突飛猛進。
如果沒有張恩和帶隊完成“從零到一”的歷史性跨越,中國很可能還會像某些國家一樣,幾十年都做不出自己的主力航發。法國搞“阿塔”系列,24年才搞定,蘇聯、英國都一樣,哪有誰是一蹴而就?張恩和沒能讓太行一開始就完美,可他拉起了中國自己的技術班底,搭建了國產發動機的工業體系,這才是真正的“最大功臣”。
四、
在中國航發發展的幾十年里,張恩和的個人經歷折射出一代科學家的苦樂人生。他年輕時,家境貧寒,靠獎學金念完大學。留學美國,實驗室和房產都給他準備好了,他卻義無反顧回國。哪怕后腦勺縫針、工作到七十多歲還在一線,他都沒說過一句抱怨。
他帶隊的那些年,常常辦公室燈火通明。他喜歡和年輕人一起熬夜,開會時總是鼓勵大家:“問題越多越好,暴露得多,今后才靠譜。”2001年,太行發動機第一次試飛成功,他激動得淚流滿面;2003年非典時,為了趕赴試驗現場,他在汽車上啃面包、喝礦泉水,困了就躺車里打個盹。就算生病住院,張恩和還掛念著單位、不愿讓同事擔心。直到去世前一個月,還在主持課題評審。
在他身上,既有一代中國工程師的執著,也有對國家榮譽的無私奉獻。他沒能解決所有技術難題,卻用一生為中國航發打下了根基。
很多人或許覺得,航空發動機離自己太遠。可事實上,正是有像張恩和這樣的“拼命三郎”,中國才有了真正的底氣。今天,國產戰機能在藍天自由翱翔,不再怕受制于人,不再為一顆發動機提心吊膽。我們普通人享受的安寧,其實和這些默默無聞的科學家密不可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