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對中國來說是個不平凡的年份。那一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標志著中國正式邁入改革開放的新時代。這場變革來得并不突然——經歷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動蕩,國家經濟幾乎到了崩潰邊緣,老百姓生活艱難,內憂外患讓國家必須做出改變。于是,改革開放成了歷史的必然選擇。
改革的起點:從農村開始的突破
改革開放的火苗,最先在農村點起來。1978年冬天,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的18戶農民干了一件大事——他們偷偷簽了個協議,決定把地分到各家各戶,自己干活自己收成。這就是后來有名的“包干到戶”。
當時人民公社的“大鍋飯”體制,大家干多干少一個樣,糧食產量低得可憐,農民吃飽飯都成問題。小崗村的舉動其實是冒了很大風險的,但結果證明,這一步走對了。
“包干到戶”很快在全國鋪開,成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農民有了自己的地,干勁兒一下子就上來了。數據不會騙人:1978年全國糧食產量是3億噸左右,到了1984年就漲到了4億多噸,增長了三分之一還多。農民不僅能吃飽飯,還開始有點余糧賣錢,生活慢慢好起來。農村的改革成了改革開放的突破口,也給后面的城市改革攢下了經驗。
農村改得好,城市自然也得跟上。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開了個會,通過了《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正式提出要搞“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這話聽著挺學術,其實意思很簡單:過去計劃經濟管得太死,現在要讓市場發揮點作用。
國企是城市改革的重頭戲。那時候國有企業效率低、包袱重,政府開始試著“放權讓利”,讓企業自己有點自主權。后來又搞了承包制、股份制,把企業推向市場,想辦法讓它們活起來。比如,有些廠子開始自己找訂單,自己定價格,賺了錢還能留一部分給職工發獎金。雖然過程磕磕絆絆,但企業確實比以前有活力了。
除了國企,私營經濟也開始冒頭。80年代末,個體戶、小商販多了起來,外資也慢慢進來。1992年鄧公南巡講話后,市場經濟徹底被肯定,私營企業、外企成了經濟里不可少的一部分。到2000年,非公有制經濟占GDP的比重已經超過一半,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經濟改了,政治上也不能完全不動。80年代,鄧公提出“黨政分開”,意思是黨和政府不能老攪在一起,政府得有點獨立性。機構臃腫、人浮于事的問題也開始收拾,精簡了不少部門。雖然沒到徹底大改的地步,但這些調整讓政府干活效率高了點。
基層民主也在試水。比如農村的村民自治,村民自己選村干部,管村里的事兒。這在當時算個新鮮事兒,后來還寫進了法律。法治建設也提上了日程,1979年新刑法出臺,后面各種法律陸陸續續出來,社會管理開始有點章法。這些變化不算翻天覆地,但確實讓政治體制跟得上經濟改革的步子。
開放的大門:從沿海到全球
對外開放是改革開放的另一條腿。1979年,中國定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地方做經濟特區。這些地方靠近港澳臺,地理位置好,政策也寬松,外資進來方便。
深圳是最典型的例子——原來就是個小漁村,人口不到3萬,1980年設特區后,外資、技術、設備一股腦兒涌進來。短短十幾年,深圳就從泥巴路變成了高樓林立的大城市。到90年代,深圳GDP已經占廣東全省的五分之一,成了開放的招牌。
特區的政策很實在:稅收減免、土地便宜、外企自己說了算。香港老板一看有利可圖,馬上過來開廠,內地勞動力又便宜,產品做出來直接出口賺外匯。這套模式后來推廣到了更多地方,沿海城市像珠三角、長三角都跟著火了。
1992年鄧公南巡講話后,開放的步子邁得更大了。上海浦東新區被劃出來開發,成了新的增長點。浦東原來是農田和老廠房,開發后高樓大廈起來了,外企總部、金融中心都往那兒跑。到2000年,浦東GDP占上海一半以上,成了中國經濟的“發動機”之一。
開放不光在沿海,內地也慢慢跟上。90年代中期,沿江城市、邊境口岸都開了口子,全國形成了一個從東到西、從南到北的開放格局。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算是徹底融入了全球經濟。出口從1978年的不到100億美元,猛漲到2001年的2600多億美元,外貿成了拉動經濟的大馬車。
開放不只是經濟,文化上也開了眼界。1978年之前,外國文化基本看不到,電影、音樂都是國產的。改革開放后,外國的東西開始進來,比如好萊塢電影、日本動漫、歐美流行音樂,老百姓一下子覺得世界真大。80年代的年輕人聽著邁克爾·杰克遜,穿著喇叭褲,那會兒叫“趕時髦”。
學術交流也多了起來。1978年以后,派出去的留學生一年比一年多,回來的人帶回了新技術和新想法。大學里外教多了,圖書館里外文書也多了。文化開放讓大家的思想活泛了,對外面的世界不再一無所知。
改革的成果:翻天覆地的變化
改革開放的經濟成果誰都看得見。1978年,中國GDP才3679億元人民幣,按當時匯率也就200多億美元,人均不到200塊錢。到了2020年,GDP超過100萬億元人民幣,差不多15萬億美元,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人均收入也漲到了1萬多美元,翻了幾十倍。
老百姓的生活是最好的證明。80年代初,城里人攢半年工資才能買臺黑白電視,農村好多人連電都沒通。到2000年,彩電、冰箱成了標配,手機也開始普及。2020年,汽車、高鐵、網購成了日常,農村的路硬化了,水電全通了。這變化,誰能想到?
城鄉差距以前很大,城里人瞧不上農村,農村人進城像劉姥姥進大觀園。改革開放后,城市高樓多了,農村蓋起了小樓。教育、醫療、社保這些公共服務也跟上了。1999年大學擴招,農村孩子上大學的機會多了;2006年新農合啟動,農民看病能報銷一部分;2010年后社保覆蓋面擴大,退休老人有了養老金。這些事兒雖然不完美,但實實在在讓日子好過了。
以前中國在國際上沒啥話語權,改革開放讓中國站到了舞臺中央。加入WTO后,中國成了“世界工廠”,出口的東西滿世界都是。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中國開始帶著周邊國家一起發展。到2020年,中國是全球130多個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聯合國會費排第二,國際影響力今非昔比。
挑戰與問題:改革路上的坎兒
改革開放讓很多人富了,但也拉大了貧富差距。沿海地區和內地的收入差了好幾倍,城市里開豪車的人和打工仔的日子完全兩回事。官方數據說,基尼系數2008年到了0.49,算得上差距很大的水平。政府后來搞精準扶貧,情況好了點,但這問題還沒完全解決。
經濟起來了,環境卻糟了。90年代工廠多,污染也多,PM2.5、河水黑臭成了常態。2000年后環保意識起來了,政府開始治污,但早年的代價不小。比如華北平原地下水超采嚴重,好多地方水質都不行。發展是硬道理,可環境這賬也得慢慢還。
改革初期,管得松了點,腐敗也跟著冒頭。90年代國企改制,有些人借機撈錢,官商勾結的事兒不少。后來反腐力度加大,尤其是2012年以后,打了不少“大老虎”,但這問題還是得盯著,不能松勁兒。
1978年到今天,改革開放已經走了40多年。改革改掉了僵化的計劃經濟,開放打開了封閉的國門,生產力蹦了出來,國家的樣子徹底變了。
未來咋走?經濟上得調結構,別老靠出口和基建,創新得跟上。開放上得更深,跟世界的聯系還得加緊。社會上得讓大家日子更公平,環境也得顧好。這路不好走,但回頭看這40多年,誰敢說中國走不下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