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18 年的夏天,一則發生在昆山街頭的暴力沖突事件,如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層浪,迅速在網絡上發酵,吸引了全國人民的目光。這起事件,不僅改變了兩個家庭的命運,也在法律界和社會輿論中引發了一場激烈的大討論。
故事的主角,一邊是被稱為 “昆山龍哥” 的劉海龍,另一邊則是普通的打工者于海明。這兩個看似生活毫無交集的人,因一場意外的沖突,命運被緊緊纏繞在了一起,最終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結局。
一、“龍哥” 其人
劉海龍,1982 年出生于甘肅鎮原縣的一個普通家庭。他的早年經歷頗為坎坷,初一便因種種原因輟學,未滿 15 歲便孤身一人離開老家,踏上了闖蕩社會的道路。從那時起,他的人生便走上了一條與大多數人不同的軌跡。
成年后的劉海龍,似乎與法律結下了不解之緣。2001 年 7 月,年僅 19 歲的他,因盜竊罪被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四年六個月。這是他第一次品嘗到牢獄的滋味,但很可惜,這次經歷并沒有成為他人生的轉折點。
2006 年 9 月 7 日,他因打架被昆山市公安局處行政拘留五日;2007 年 3 月,又因犯敲詐勒索罪被昆山市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九個月;2009 年 5 月 11 日,因犯故意毀壞財物罪被昆山市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三年,于 2011 年 3 月 24 日釋放。然而,出獄后的劉海龍并沒有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2013 年 1 月 25 日凌晨,他在昆山市陸家鎮宜家花園小區內因瑣事與被害人許某發生糾紛,劉某某用隨身攜帶的折疊刀與被害人許某互毆,致被害人許某左側胸腔積液。
6 月 3 日晚,劉海龍等三人酒后至昆山市陸家鎮合豐好聲音 KTV,無故毆打被害人杜某,致被害人杜某鼻骨粉碎性骨折。2014 年 5 月 13 日,他因犯尋釁滋事和故意傷害罪,被合并執行有期徒刑兩年二個月。
在多次入獄的過程中,劉海龍逐漸在當地有了 “昆山龍哥” 的名號。他曾經經營一家名為 “聚業典當” 的典當行,有網友上傳過典當行的招牌,那是一塊較大的廣告牌,上面寫明 “聚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主營辦理信用卡、銀行貸款、小額貸款、車輛抵押、房屋抵押、民間借貸、零首付購車。
從這些業務不難看出,他的生意與一些邊緣經濟活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平時,他靠著放貸要債為生,頻繁出入娛樂場所,還愛炫耀自己滿身的紋身和拳腳功夫,將監獄的幾進幾出視為自己的 “榮耀”。
在他的觀念里,似乎暴力和狠辣才是在社會上立足的根本。然而,他不知道的是,這種錯誤的觀念,正一步步將他推向深淵。
雖然劉海龍有著諸多犯罪前科,但在 2018 年 3 月,他卻與張某某因舉報有人在昆山販賣毒品,在破案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榮獲了見義勇為證書。這一行為看似與他以往的形象大相徑庭,也讓不少人對他產生了一絲改觀的想法。
但僅僅幾個月后,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讓他再次成為了輿論的焦點,只不過這一次,是以一種極其慘烈的方式。
二、命運的碰撞
2018 年 8 月 27 日晚上 9 時 36 分,對于于海明和劉海龍來說,都是一個改變命運的時刻。于海明,一個 41 歲的陜西寧強縣人,在昆城一品宴會中心的工程部工作。
他是同事眼中的老好人,每天早出晚歸,努力工作,只為支撐起自己的家庭。他結過兩次婚,留下兩個孩子,小女兒才七八歲,家里經濟壓力巨大。
年初,他的父親離世,母親又患病在床,而案發前一年,他的大兒子不幸被診斷出患有淋巴瘤,需要巨額醫療費用。為了多賺一些錢,他的妻子也只好去離家較遠的地方打工,夫妻倆平時見面的時間少之又少。生活的重擔壓得他有些喘不過氣,但他依然在努力堅持著。
這一天晚上,結束了一天辛勞工作的于海明,像往常一樣騎著自行車,行駛在回家的路上。當他騎行至昆山市震川路西行至順帆路路口時,遇到了紅燈,便在非機動車道上正常等待。
此時,劉海龍醉酒駕駛著皖 AP9G57 寶馬轎車(經檢測,血液酒精含量 87mg/100ml),載著劉某某、劉某、唐某某沿震川路西行至此。寶馬車向右強行闖入非機動車道,與正常騎自行車的于海明險些碰擦,雙方遂發生爭執。
劉海龍先下車與于海明發生爭執,經同行人員勸解返回車輛時,他突然又下車,上前推搡、踢打于海明。
雖經勸架,劉海龍仍持續追打,后返回寶馬轎車取出一把砍刀(經鑒定,該刀為尖角雙面開刃,全長 59 厘米,其中刀身長 43 厘米、寬 5 厘米,系管制刀具),連續用刀擊打于海明頸部、腰部、腿部。
在這危急時刻,命運似乎跟劉海龍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在擊打過程中,砍刀甩脫,掉落在地。而于海明,在這千鈞一發之際,搶先一步搶到了砍刀。
接下來的場面,充滿了緊張與混亂。于海明在搶到砍刀后,出于本能的防衛反應,在與劉海龍爭奪刀具的過程中,捅刺劉海龍腹部、臀部,砍擊右胸、左肩、左肘,刺砍過程持續 7 秒。
受傷后的劉海龍跑向寶馬轎車,于海明因擔心其從車內取出其他兇器或者打電話召集人員報復,繼續追砍 2 刀,但均未砍中,其中 1 刀砍中汽車(經勘查,汽車左后窗下沿有 7 厘米長刀痕)。劉海龍跑向寶馬轎車東北側,最終倒在距寶馬轎車東北側 30 余米處的綠化帶內。
而于海明,在稍作冷靜后,返回寶馬轎車,將車內劉海龍手機取出放入自己口袋。民警到達現場后,于海明將手機和砍刀主動交給處警民警,并向民警說明了拿走手機是為了防止對方打電話召集人員報復。
三、血案之后
隨后,120 急救人員趕到現場,將劉海龍和于海明送往醫院。然而,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搶救,劉海龍因失血性休克經搶救無效死亡。
經法醫鑒定并結合視頻監控認定,在 7 秒時間內,劉海龍連續被刺砍 5 刀,其中,第 1 刀為左腹部刺戳傷,致腹部大靜脈、腸管、腸系膜破裂;其余 4 刀依次造成左臀部、右胸部并右上臂、左肩部、左肘部共 5 處開放性創口及 3 處骨折,最終死因為失血性休克。而于海明經人身檢查,見左頸部條形挫傷 1 處,左胸季肋部條形挫傷 1 處。
這起案件發生后,迅速在網絡上傳播開來,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人們關注的焦點,集中在于海明的行為究竟是否屬于正當防衛。一時間,法律人士、社會大眾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
一部分人認為于海明的行為屬于正當防衛。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副教授羅翔表示,從最高人民法院的判例出發,有大量類似判例支持于海明的行為屬正當防衛,比如于歡案和葉永朝案。
羅翔指出,正當防衛從立法變遷來說一直朝著寬泛方向發展,然而實踐中最大的問題還是站在后果主義,以是否死人為結果判斷是否正當防衛。在本案中,寶馬車強行進入非機動車道本就違反交通法,劉海龍不僅不道歉還出手打人,甚至還持刀威脅,其行為已經嚴重危及于海明人身安全。
于海明在面對不法侵害不斷升級的緊急情況時,很難精準判斷出自己可能受到多大傷害,然后冷靜換算出等值的防衛強度,其搶刀反擊的行為屬于情急下的正常反應,符合特殊防衛要求。
而另一部分人則認為于海明的行為屬于防衛過當。蘭亭律師事務所律師包華等一線執業律師認為,正當防衛是有限度的,即制止對方的侵害行為,使自己人身財產安全得到基本保障,這個措施只要發生了效果便可,如果繼續延伸就屬于過當行為。
就本案來說,于海明用刀將對方逼退之前的行為都屬正當防衛,但是當對方被驅離的情況下還追著砍,那可能是故意傷害了。京衡律師上海事務所鄧學平指出,劉海龍在跑向寶馬車時,已被砍五刀。
此時即便寶馬車內還有其他兇器,也不可能再有繼續行兇的意愿和能力,因此他跑向寶馬車應該是想上車逃離現場。另外根據視頻,劉海龍持刀砍向于海明時,大概率使用的是非刀刃,這能證明劉海龍至少無意傷害于海明性命,這也是于海明后期還能搶刀的關鍵。
鄧學平表示,如果導致劉海龍死亡的致命傷是后兩刀導致,那么當劉海龍倒地起身后手上已經不再有刀,且已經開始逃離,于海明后續追砍的兩刀特別是最后一刀,確實可能有防衛過當的嫌疑。
四、塵埃落定
在輿論的喧囂聲中,司法機關并沒有被外界的聲音所干擾,而是秉持著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的原則,深入分析案件證據,準確適用相關法條。經過仔細的調查和研究,2018 年 9 月 1 日下午,昆山市公安局和檢察院相繼發布通報,認定劉海龍的行為屬于刑法意義上的 “行兇”。
根據《刑法》第二十條第三款規定,劉海龍先是徒手攻擊,繼而持刀連續擊打,其行為已經嚴重危及于海明人身安全,其不法侵害應認定為 “行兇”。且劉海龍的不法侵害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于海明的人身安全一直處在劉海龍的暴力威脅之中。
于海明的行為出于防衛目的,其奪刀后 7 秒內捅刺、砍中劉海龍的 5 刀,與追趕時甩擊、砍擊的兩刀(未擊中),是一個連續行為。另外,于海明停止追擊,返回寶馬轎車搜尋劉海龍手機的目的是防止對方糾集人員報復、保護自己的人身安全,符合正當防衛的意圖。
最終,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條第三款 “對正在進行行兇、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于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之規定,于海明的行為屬于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公安機關依法撤銷于海明案件。
這一判決結果,猶如一聲正義的號角,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新華社發表題為《法治的勝利》的文章,指出該案件的判決結果是一場法治的勝利。面對喧囂,回到法律框架內解決問題,既是司法的應有之義,也是法治社會的題中之意。
細看此案件定性,正體現出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不縱不枉,依法裁判的基本原則。此案公眾關注的焦點,關鍵是在不法行為面前,合法權利該如何救濟。
人身安全是每個公民最基本的要求,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也是最牢固的防線。維護正義、明辨是非,倡導社會良好風尚、弘揚正氣的責任,此案中的處理結果值得點贊。
而對于劉海龍的家屬來說,他們在劉海龍死后 8 天拒絕收尸。這背后或許有著復雜的情感和考量,一方面可能無法接受劉海龍突然離世的事實,另一方面也可能對案件的處理結果存在一些異議。但無論如何,生命的消逝已經無法挽回,一個家庭就這樣支離破碎。
五、案件背后的思考
昆山龍哥案件,不僅僅是一起簡單的暴力沖突導致的命案,它背后反映出了諸多社會問題和法律問題。從社會層面來看,劉海龍的人生軌跡反映出了一部分人在成長過程中因為各種原因走上歧途,并且難以回歸正軌的現象。
多次的牢獄經歷并沒有讓他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反而讓他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同時,這也提醒我們,社會對于刑滿釋放人員的幫扶和引導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幫助他們重新融入社會,避免再次走上犯罪道路。
從法律層面來看,這起案件讓正當防衛這一法律概念再次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它促使我們重新審視在實踐中如何準確認定正當防衛,如何平衡防衛行為與防衛限度之間的關系。
這起案件的判決結果,對于今后類似案件的處理起到了一個重要的指導作用,讓人們更加明確在面對不法侵害時,自己擁有正當防衛的權利,同時也為司法機關在處理此類案件時提供了一個參考范例。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里,昆山龍哥案件就像一個警示燈,提醒著我們每一個人要敬畏法律,遵守規則,珍惜生命。無論是像于海明這樣的普通打工者,還是像劉海龍這樣有著復雜經歷的人,生命都只有一次,一旦失去,便無法重來。
而法律,作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在每一個關鍵時刻,都應該堅守住自己的底線,為每一個公民的合法權益保駕護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