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4月下旬,為了保存革命力量,西路軍左支隊軍長程世才帶著一千多人艱難轉戰祁連山,取道甘西前往新疆。
程世才
祁連山人跡罕至,氣候惡劣,四月的天氣依然寒風呼嘯,冰天雪地。
千余名戰士忍著饑餓和寒冷,爬冰臥雪,食不果腹,以驚人的毅力翻過數座山巒雪峰,又涉過寒冷徹骨的疏勒河激流,終于走出了祁連山腹地。
此時,離他們進山已經過去了43天,部隊也只剩下903人。進疆之路迢迢,左支隊卻已經人困馬乏,陷入了山窮水盡的絕境。
生死攸關之際,一位道士站出來慷慨解囊。他傾其所有,讓左支隊得到了給養補充。
那么,有了道士的幫助,左支隊能否走出困境?這位正義慷慨的道長又是誰?
絕處逢生:郭道長仗義相助
1937年4月24日,甘肅省萬佛峽榆林窟道觀。
青煙裊裊,清音陣陣,穿著道袍的郭元亨道長背著手,慢悠悠地踱步至道觀后的小樹林,一邊散著步,一邊低頭思考,嘴里念念有詞。
郭元亨道長
突然,一聲大喝從前方傳來:“道長!”
郭元亨嚇了一大跳,他抬頭看去,就看到了三個灰頭土臉的人。
這三個人的狀態都不怎么好,衣衫破舊,面黃肌瘦的,看向郭元亨的眼神里都帶著光。
郭元亨被看得頭皮都炸起來了:荒山野嶺的,這幾個人為什么出現在這里?怕不是打家劫舍的土匪吧?
想到這里,郭元亨拔腿就跑。他的身后,三個人急了,其中一個年歲稍長的人當機立斷地出聲:
“道長,天還沒亮就打擾您真是抱歉。我們是由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行軍路過貴地,不是什么壞人,請道長放心?!?br/>
說完,還真誠地作了個揖。
郭元亨停住腳步細細看去,發現這三個人雖然很落魄,但眼神清亮,一身正氣,確實不像土匪。
郭元亨有些赧然。他挽起袍袖,又是打躬又是作揖,頗為內疚地開口:
“貴軍含辛茹苦,歷經艱險才遠征于此,如有不便之處,請直言相告,貧道一定全力相助?!?br/>
之前說話的那個人三兩步跨上前扶起郭元亨,說起了紅軍的難處。
原來,這位年紀最大的人就是西路軍左支隊軍長程世才將軍。一個多月前,他領導左支隊轉戰祁連山,趕赴新疆休整。
因天氣惡劣,環境閉塞,部隊早已斷了補給,在祁連山中彈盡糧絕地穿行了40多天。
目前,左支隊已經陷入了衣食短缺的困境,急需補養。否則,能不能走到新疆還真不好說。
說完后,程世才嘆了一口氣,看向臥在河灘上的戰士們,語氣堅定:
“如果沒有補給,我們的處境將非常危險,請道長務必幫忙籌措物資,挽救革命隊伍!”
程世才語氣懇切,郭元亨也動了惻隱之心,但他沒有立刻答應給紅軍籌糧,原因很簡單:他不信任這支軍隊。
郭元亨出身貧寒,經歷過多次戰亂,飽受顛沛流離之苦。他之所以出家,也是為了逃脫反動政府的兵役。
在郭元亨眼中,軍人不等于好人,他也不能確定,紅軍就是正義之師。所以,籌糧一事,還需從長計議。
可是,接下來發生的事情,讓郭元亨改變了想法。
到達甘西的左支隊戰士一共有903人,他們分成三個大隊,在蘑菇臺子的環形山下安營扎寨。
蘑菇臺是祁連山余脈谷地間的一片小綠洲,屬于榆林窟道觀的廟產。平時,郭元亨和兩個徒弟就在這里種田、養殖,香客和過路的商人也經常在此歇息。
紅軍選擇在蘑菇臺休息,郭元亨并不意外。他意外的是,這些紅軍特別老實,他們不大聲吵鬧,做起事兒來有條不紊,看起來就是人狠話不多的類型。
而且,他們不進道觀,也不驚擾神龕,就連民房也不肯進,晚上就窩在山崖邊和樹叢中睡覺。
饒是郭元亨不太信任紅軍,看著也倍感心酸。
這些戰士們大多都很年輕,他們神色憔悴,穿著五顏六色的破衣爛衫,有的身上裹著一張生羊皮,有的腳上包著一塊破布片,餓得臉頰消瘦,卻硬撐著不打擾他。都是一群好孩子啊!
當晚,郭元亨就騰出了河邊的一間磨坊和兩間庫房給紅軍住,還給了他們一些糧食和清油。做完這些后,郭元亨下定決心,要傾盡所有,幫助紅軍。
“貴軍紀律嚴明,以禮相待,雖潦倒受困于此,卻對神佛毫不相欺,真乃天降義軍也,貧道見之,深感敬佩!”
郭元亨雖是山野道人,但他也分得清好壞。看到紅軍紀律嚴明,秋毫無犯,他打消了心中的懷疑,真心實意地為紅軍籌糧。
山中生活清苦,郭元亨和徒弟基本靠廟產度日,加上香客的接濟,生活還過得去。真金白銀可能拿不出太多,但糧食和牲畜卻是綽綽有余。
“扶助義軍是我道門責無旁貸的義務,貧道愿奉上糧食和牲畜,以解貴軍燃眉之急。”郭元亨對著程世才作了一個揖,表示籌糧這事兒,交給他辦就行。
攬下了這個重要的任務,郭元亨很快就叫來兩個徒弟,三人清點了一下道觀的“庫存”,掏空家底給左支隊籌了一大堆寶貴而豐富的物資。
這些物資包括四千余斤小麥,一千余斤面粉,四百余斤黃米,三十余斤胡麻油,還有四袋硝鹽,三十頭羊,兩頭牛和一頭騾子。
被饑餓折磨多日的戰士們看到這些物資,興奮得兩眼放光:終于可以吃一頓飽飯了!程世才也喜笑顏開,對身邊的官兵說:
“郭道長很好,給了我們很大幫助,真是雪中送炭呀!”
當然,紅軍也不會白拿這些物資。程世才讓參謀將這些糧食和牲畜列成清單,親自核對了一遍,確認無誤后在清單上簽下了“程世才”三個字——這就是另一種形式的“借條”了。
程世才雙手捧著“借條”遞給郭元亨,讓他妥善保存,接著又代表西路軍左支隊全體指戰員向他表達了感謝。
程世才告訴郭元亨,未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一定會勝利。到那時,不管他在不在,郭元亨都可以拿著這張條子找到革命隊伍,悉數拿回借給紅軍的糧食和牲畜。
郭元亨沒有接“借條”,臉上也露出了不贊同的神色:
“出家人以行善為本,怎么能斤斤計較,以期相報呢?”
郭道長大義,這“借條”卻不得不收。程世才好一番勸說,最終以“做個紀念”為由,才讓郭元亨收下了“借條”。
這天半夜,左支隊的戰士們整裝待發,即將踏上兇險的西征之途。部隊出發時,郭元亨和衣相送,走出很遠一段路后都不肯回去。
夜半時分更深露重,為了郭元亨的身體健康,程世才再三勸阻,郭元亨才停住腳步。他面有不舍,懷著依依惜別的心情說:
“貧道就送到這里了,望貴軍一路保重?!?/strong>
程世才重重點頭。他握住郭元亨的手,鄭重道別之后才小跑著追趕大部隊。
紅軍走后,郭元亨小心翼翼地把那張“借條”藏好。此時的他,為幫助了紅軍而感到驕傲和高興。
他沒想到,自己的“日行一善”,會在不久的將來牽扯出一樁關乎生死的禍事……
念念不忘:雙向奔赴的魚水情
告別郭元亨道長后,獲得補給的西路軍左支隊如獲新生。他們不畏艱險,孤身西進,在茫茫的戈壁中和敵軍英勇抗爭。
短短幾天時間,左支隊就歷經了安西、白墩子、紅柳園等戰斗,大部隊于1937年5月1日抵達甘肅和新疆交界處,同時也是新疆東部的重要門戶——猩猩峽。
這一天,中共中央駐新疆代表陳云和滕代遠派來了四十輛裝著食物和藥品的汽車來到猩猩峽,迎接風塵仆仆的左支隊,還傳達了黨中央和毛主席的關懷和慰問。
左支隊的戰士們見到了黨派來的親人,又受到了毛主席的慰問,個個歡呼雀躍,連日作戰和趕路的疲憊一掃而空。
5月4日,左支隊和中路支隊共400 多名干部戰士從猩猩峽出發,途經哈密、吐魯番和鄯善,雄赳赳氣昂昂地朝著迪化而去。
至此,歷史上悲壯無比的西征歷程正式結束。
然而,屬于左支隊的考驗過去了,屬于郭元亨道長的磨難才剛剛開始。
程世才走后不久,駐守在安西縣的馬家軍就聞風而動,大張旗鼓地搜捕掉隊的紅軍戰士,同時報復那些救助過紅軍的老百姓。給左支隊籌措物資的郭元亨,自然也在報復之列。
馬家軍派出一支小隊趕到蘑菇臺,如強盜一般闖入道觀翻箱倒柜,將值錢的東西搜刮一空。程世才給郭元亨的那張“借條”,也被馬家軍搜出來了。
這下子,郭元亨的“罪名”算是徹底坐實了。馬家軍不顧及郭道長的出家人身份,直接就將他綁了起來關到審訊室里,用馬鞭抽,用油火炙烤,非要讓他“認錯”不可。
郭道長受不了酷刑,多次昏死過去,又被涼水澆醒。
為了保命,他在馬家軍的逼迫下拿出了積攢多年的積蓄,用三兩黃金和一百塊銀元為自己“贖身”,僥幸逃過一劫。
遺憾的是,那張有著程世才親筆簽名的“借條”被馬家軍撕碎了,還是當著郭元亨的面撕的。
身體和心理上的雙重打擊,讓郭元亨一病不起,臥床休養了幾個月才逐漸康復。然而,他的厄運并沒有結束。
榆林窟有一稀世珍寶,名為象牙佛。為保護這個寶物,榆林窟道觀的前兩任觀主都被土匪殘忍殺害,其中就包括郭元亨的師父馬榮貴。
馬榮貴臨終之前對郭元亨說,象牙佛是榆林窟道觀的鎮觀之寶,不到太平盛世,不得出世。
郭元亨謹記師父的遺囑,將象牙佛藏在卡房子山的山鷹窩里。除了他,誰都找不到。
1940年,馬家軍為了得到這個寶物,對郭元亨嚴刑逼供。他的胸腹被燒傷,左臂也被打殘,卻依然閉緊嘴巴,不肯透露象牙佛的下落。
后來,郭元亨又多次遭到地方官僚的重金利誘和權勢威逼,但他都沒有妥協,用生命守護著國之重寶。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當家作主,全國各地都呈現出欣欣向榮之態,郭元亨也如獲新生。
他想起之前那支訓練有素的紅軍隊伍,再次無比深刻地感受到,中國共產黨才是中國人民的救星。
郭元亨跑到山鷹窩里掏出象牙佛,心甘情愿地將他精心保護多年的寶物捐給了國家。
為了感謝郭元亨幫助紅軍和捐贈文物的義舉,甘肅省政府每個月都給他發工資和糧食,敦煌文物研究所也聘請他為榆林窟文物管理員,負責管護全國重點文物單位——榆林窟,相關待遇都按國家干部的標準來。
此后,郭元亨又先后擔任甘肅省人大代表和甘肅省政協委員,為國家民族的發展貢獻光和熱。
此時的郭元亨,已經沒有什么遺憾了,唯一讓他放不下的,就是多年前幫助過的那支紅軍隊伍。時過境遷,不知那位謙遜有禮的軍長,過得如何呢?
郭元亨動用了他所有的人脈,想方設法地聯系程世才。幸運的是,這份念念不忘最終被捕捉到了。
1961年12月,已經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副司令員的程世才中將給郭元亨寫了一封信,再次感謝他二十多年前對革命的幫助。
得知郭元亨被選為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協委員,程世才也很高興:
“能為人民做些事,這很好。”
最后,程世才表示,如果他有機會去西北,一定去拜訪郭元亨。
這封信到達郭元亨手里時,裝甲兵政治部也致函安西縣政府,證實了郭元亨在革命艱苦的歲月里幫助紅軍的事實,并表示:
“郭元亨老先生幫助了紅軍,實為可貴?!?/strong>
在政府的特意關照下,郭元亨生活順遂,得以安度晚年。
1976年7月8日,郭元亨逝世,享年80歲。
如今,我們再去蘑菇臺,可以看到當年的道觀旁邊,有一座西路軍紀念館。
這里陳列著郭元亨道長生前用過的一些物品,還有程世才將軍和裝甲兵政治部寫的那兩封信,這些都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郭元亨和西路軍的故事充滿了溫情,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他們就是雙向奔赴,一方心懷家國大義,慷慨解囊助紅軍脫離困境,一方知恩圖報,始終牢記這份恩情,護恩人下半生無憂。
這份雙向奔赴的魚水情不僅存在于郭元亨和西路軍的故事中,還存在于千千萬萬名群眾和革命戰士之中。
正是有了百姓和戰士的守望相助,才有了革命的偉大勝利,有了如朝日般冉冉升起的新中國。
信息參考
1. 人民政協網-郭元亨道長援助紅軍的往事
2. 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郭元亨
3. 人民網-解密:西路軍余部的悲壯歷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