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愿母親健康長壽
中國古代母親花“萱草花”:愿母如花石,同好復同壽
西方把康乃馨作為母親節代表花,傳播到世界各地。中國古代則更常用“萱草花”跟歌頌母親母愛相聯系。中國傳統文化自古而來,需要我輩傳承,畫一些關于萱草花的小畫,還有一些文化歷史相關資料分享。給母親畫個萱草花的美甲吧,漂漂亮亮過節!
可以從母親節的歷史背景可追溯至人類文明的多個維度,其演變過程展現了不同文明對母性崇拜的傳承與創新:
經歷過古代母神崇拜:?古希臘祭祀、?羅馬傳承、?生育崇拜等等?,西方中世紀宗教轉型融合,到現代節日確立:美國安·賈維斯(安娜之母)在1876年南北戰爭期間發起"母親友誼日",推動衛生改革與和平運動,使得康乃馨通過花語建構(白色象征純潔母愛,紅色代表在世母親)成為全球通用符號。中國本土化進程:20世紀80年代隨改革開放傳入,康乃馨與微信紅包構成新民俗。
也有中國母親節文化傳統倡議:2006年提出農歷四月初二(孟母生孟子日)作為"中華母親節",萱草意象與孝道典籍形成文化對話。
母親節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展現出獨特的文化脈絡,既延續了千年孝道倫理,又在當代煥發新活力:
萱草文化?:作為東方母親花,萱草承載「忘憂」寓意,明代陳淳《萱草壽石圖》題詩「愿母如花石,同好復同壽」將植物意象升華為精神圖騰。?孝道載體?:漢代「舉孝廉」制度將孝行納入官僚選拔體系,《孝經》構建起系統的倫理規范。弟子規「親有疾,藥先嘗」等細則至今仍是孝親教育的啟蒙讀本。
其實早在我國唐朝,就出現了以萱草比喻母親的詩詞,在古代繪畫中,畫家們也常常潑墨萱草,獻給母親或反映人們尊親敬母的美德。據《宣和畫譜》記載:
萱草入畫,始于唐末五代,晚唐刁光是最早畫萱草者,他的《萱草百合圖》表現了家庭和諧、后世昌盛的主題。
南唐梅行思,五代滕昌佑,宋代黃荃、趙昌、徐崇矩,元代錢選、趙孟、王淵、盛懋,明代戴進、李在、沈周、唐寅、仇英等都畫過這一題材。元代王冕曾題詩《墨萱圖》云:“燦燦萱草花,羅生北堂下。南風吹其心,搖搖為誰吐?慈母倚門情,游子行路苦。甘旨日以疏,音問日以阻。舉頭望云林,愧聽慧鳥語。”這首詩表達了母親對遠游兒子的牽掛和兒子對家中母親的思念。
萱草原產于我國,且栽植歷史悠久,是百合科萱草屬的一種多年生宿根草本,別名眾多,有金針、忘憂草、宜男草、療愁、鹿箭等。《詩經·衛風·伯兮》記載:“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朱熹注:“諼草,令人忘憂;背,北堂也。”諼草即萱草。
愿天下母親節日快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