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中學時代學過的眾多古詩詞之中,白居易的這首《憶江南》,我背得最快也最熟悉。許是因為詩句朗朗上口、意象鮮明,但更確信的原因是,生于斯長于斯,我對江南這片土地愛得深沉,有一種真切的鄉愁在其中。
該用什么詞來形容江南
如果讓你用一個詞來描述江南的精神特質,是溫婉秀麗、閑適悠然還是精巧雅致?似乎都不能涵蓋江南的全部。面對這一問題,雖是四川人,卻對江南一見傾心的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胡曉明,深耕江南文化研究數十載,自信滿滿地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在他主編的《江南大義》一書中,15位學者從詩詞、園林、古鎮、建筑、書法等不同角度共話江南文化,文章被編排到“剛健”“深厚”“溫馨”“靈秀”四個板塊之中。這四個詞,恰是胡曉明對江南特質的提煉。
《江南大義》,胡曉明 主編,學林出版社2024年出版
在他看來,剛健是江南自由精神的傳統所在。雖給人澤國水鄉的印象,江南卻不止水暖風清、溫柔敦厚,也是最具抗爭精神、最有骨氣的地方。君不見,蘇州的伍相祠、要離冢、五人墓碑,都記錄著一段俠肝義膽的悲壯傳奇。杭州的岳王廟、于謙墓、張蒼水碑,無不訴說著蕩氣回腸的民族記憶。這其中所內含的剛健精神,在和平年代就轉化為向上向善、力爭上游的生命力,使江南成為中國文化中最具創造力的所在。
深厚,對應江南地區千百年來的文教學養。一方面,水陸交通的便利,自古以來匯聚各地區的移民與精英群體,積淀了厚重的學術底蘊。另一方面,印刷術的發達助推人文淵藪的形成,歷代經史子集文獻十倍于北方,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在此地經受文獻典籍的熏陶,逐步涵養人文教化之城邦。
溫馨,是江南文化中說不清、道不明的綿長情感,也是訴不完、吟不盡的溫婉詩意。人倫關系的多情多義、社會綱常的規范有序、待人接物的平和溫潤,都可視作江南性格中的溫馨因子。且聽詩云:“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莫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常存?!憋w來峰下三生石上自有美麗傳說?!傲璨ú贿^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錦瑟華年誰與度?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睓M塘之畔萬千愁緒凝成斷腸詩句。溫馨而又含蓄的江南,正是詩人們情感的避難所、精神的休憩地、文思的復樂園。
靈秀,與江南之水息息相關。水鄉之人與水相親,因柔性而仁愛,因清澈而明凈,因平淡而內秀,因靈動而交融。江南的古鎮大多傍水而存,倚水而興,行走在青石板鋪就的老街上,總能感受到一種空靈寧靜之美??v貫江南的大運河,以水路航運之便捷成就了世代的繁華。有白居易的詩為證:“歲熟人心樂,朝游復夜游。春風來海上,明月在江頭。燈火家家市,笙歌處處樓。無妨思帝里,不合厭杭州?!?/p>
中國文雅的源流
正所謂“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江南之美,注定會跨越國界,在一衣帶水的鄰邦,引得眾多日本友人為之神往。早在平安時代,《白氏文集》東渡后風行一時,西湖美景借白樂天的詩句在日本國民心中留下美好印象,此后有400多名日本禪僧陸續從杭州登岸并造訪當地寺院。和小說家芥川龍之介開啟他的江南旅行幾乎同一時期,東洋史學研究的鼻祖桑原騭藏先生也把目光投注到中國史上的“南北問題”。他在《歷史上所見的南北中國》一文中提出“政治之北方,文化、經濟之南方”的構想。這一思維脈絡顯然影響到了他在京都大學的后學,文學研究科的中砂明德教授。
《江南:中國文雅的源流》,[日]中砂明德 著,江 彥 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24年出版
中砂明德的專著《江南:中國文雅的源流》終于在去年出版了中文譯本,被納入“海外中國研究叢書”。作者認為,“江南”不僅是一個地理學意義上的名詞,在中文語境中,它也是富庶、秀美、歡樂的代名詞。民間諺語“蘇湖熟,天下足”“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充分說明天下人對江南的向往。據他的考證,蘇州在宋代已成為屈指可數的大城市之一,進入蒙元帝國后愈加繁榮。“以蘇州為中心,由昆山、嘉定、吳江、常熟各州組成的平江路的戶數,由宋末的不足33萬戶,在15年里增長了1.5倍多?!边@一現象的出現,與向元大都運輸物資的方式轉變為以海運為中心大有關聯。因為蘇州城內的河港,與連通海洋的諸多河流可以暢通無礙,是謂“古宮閑地少,水港小橋多”,從事貿易的商船能夠很方便地往來駐留,由此帶來應有盡有的商品和難以計數的商機。
經濟的繁盛勢必催生對人文藝術的追求。南宋政權偏安杭州后,對書畫藝術的收藏品鑒都有極大興趣的趙家朝廷,也把這一風尚以及熟諳此道的士大夫群體帶到了南方。但蘇州在文化上真正崛起,則要到明朝中期。15、16世紀之交,沈周、祝允明、文徵明、唐寅這四位天縱奇才成群結隊而來,才真正奠定蘇州的文化底色。我們通常將后三位加上徐禎卿,并稱為“明代江南四大才子”,而中砂教授慧眼獨具,將他們歸入“市隱”文人的行列,也即那些在城市過著隱者生活的文人。他們與宮廷政治保持適當距離,認為身處塵世卻活得清心寡欲就是安身立命最好的姿態。他們創作的書畫作品,呈現出秀逸清俊、靈動溫雅的氣質,與皇家御用畫師的風格迥然有異。用中砂明德之語,“因代表著蘇州文化的在野黨氣質而受到了后世矚目”。后世矚目自不待言,即便在當時,這種遺世獨立、超凡脫俗的文人畫也頗具市場潛力?!吧蛑艿男伦魃衔鐒偝鰜?,下午山寨就出現了,幾天后就有十幾幅在不同地方流轉?!睍嫿灰鬃顬槎κ⒌臅r期,甚至出現一種專為書畫買賣而存在的“書畫船”。董其昌曾發出“米(芾)家書畫船,不足羨矣”的感嘆??梢韵胍?,他乘船拜訪各地的收藏家,興之所至會打開隨船攜帶的名家書畫卷軸,與友朋一同品鑒或臨摹,若有人拿著畫作來求題跋,則為他們即興寫上一筆,這樣的“書畫品評會”現場,聊至酣暢淋漓處,沒準還要把盞吟詠一番。如此暢快又如此純粹,中國文人的藝術風雅就在這書畫船的隨波搖曳之中隨風散入江南兩岸。
士大夫們的風骨與才情
大運河的繁忙成就了經濟的鼎盛,書畫船上的文人雅集喻示著文化活動的昌隆。中砂教授從經濟和文化兩方面考察歷史上的江南形象,不可謂之不足,但又似乎缺少一點從政治視角的觀照。而就中國古代的政治架構而言,主政地方一級政府的官員,對于當地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的推動作用,絕不容小覷?!督戏被匿洝返淖髡咝祜L,非常敏銳地捕捉到這一點。可以說,歷史上江南繁榮之時,恰是政通人和、國泰民安的時期,而一旦遭遇戰亂頻仍、政局動蕩,即便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也會迅速墮入十室九空“白茫茫大地真干凈”的荒蕪之境。
《江南繁荒錄》,徐 風 著,譯林出版社2020年出版
同樣是寫蘇州,同樣是寫盛唐時期的物阜民豐之所,徐風從此地的父母官說起?!俺⑾群笈闪巳齻€重量級的詩人在蘇州做刺史,分別是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闭撛姴?,他們仨完全夠得上我們今天的“專業作家”。但做官不是作詩,為官一任,須造福一方。特別是在人杰地靈、物產豐饒的蘇州擔任“一把手”,責任重于泰山。可以肯定的是,三位詩人任上的表現都有可圈可點之處。
有“韋蘇州”之稱的韋應物,其實只在蘇州干了三年刺史。但就在這三載任期內,他理賦稅,勤民務,為老百姓辦了許多好事,一句“自慚居處崇,未睹斯民康”,自我檢省之意令人動容。而韋應物的廉政絕對臻達兩袖清風之境界。他在離任時,連回陜西老家的路費都湊不齊,只得暫住蘇州城外的永定寺,與子弟們租地耕種以籌集費用。白居易上任后,勤政務實,“幾個月不出衙門,也不宴客,當然更不會接受吃請”。他為解決山塘水患,疏浚開鑿一條從閶門到虎丘長達七里的山塘河,此事一辦成,詩興大發:“自開山寺路,水陸往來頻。銀勒牽驕馬,花船載麗人。”提振民生后的成就感溢于筆端。白居易之后是劉禹錫。他到任即面臨洪災后的賑災濟民,把爭取到的12萬石糧食,按戶發到災民手中,并宣布免除賦稅和徭役,使蘇州民心安定,對整個江南都是一種休養生息的撫慰。離任時他自感心無愧疚:“流水閶門外,秋風吹柳條。從來送客處,今日自魂銷?!?/p>
三位大詩人的仕途行旅遍及八方,其生命軌跡與蘇州的交集雖然短暫,卻留下濃墨重彩的篇章。他們運用手中權力,做了老百姓最渴盼解決的實事難事暖心事,同時以絕世才華抒發源自內心的為民情懷,真是“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書中還寫了讓陽羨茶葉大放光彩的常州刺史李棲筠、清淤西湖疏浚運河的杭州知府蘇東坡、撰《吳中水利書》以根治水患的嘉祐年間進士單鍔,無一不是堅毅篤定、腳踏實地為民做事的人,他們的人格魅力早已成為江南士大夫風骨中的一部分。
山明水秀中的二十四節氣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边@是金戈鐵馬的江南?!皷|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边@是市列珠璣的江南?!按核逃谔?,畫船聽雨眠。”則是搖曳多姿的人文江南?;叵牒鷷悦鞯陌俗纸咸刭|,悵然有所思。是了,分明還缺少一個民間視角下的江南。需從古籍古詩古畫中走出,走進江南的山明水秀之中。此時,不妨打開浙江作家沈衛林的《在江南遇見二十四節氣》,循著季節變化和時令更替,去感受江南的不同風采。
《在江南遇見二十四節氣》,沈衛林 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23年出版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彪S著年歲增長逐漸認識到,春節團聚,清明祭掃,夏至嘗新,中秋賞月,這歲時節令之中,凝結著中華傳統文化的智慧結晶。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從立春到大寒,從驚蟄到冬至,江南人不僅承襲著二十四節氣的傳統習俗,還順應天時物道賦予因利乘便的內涵,更融合了本地的生活氣息和歷史韻味。
中國人過節,免不了與“吃”相關。江南也不例外,從中秋月餅到端午粽子,從清明的青團到大年三十的年夜飯,美食已成為節日里最鮮活的印記。不過,鐘情美食只是一種表象,背后蘊含著中國人勤于勞作、熱愛生活、善待人生的處世哲學,也是維系情感與文化認同的紐帶。在沈衛林筆下,二十四節氣既對應了物候的變化,也關聯著江南民間的裊裊炊煙、淡淡鄉愁。比如,桐鄉的習俗會在立夏時節做“野火飯”,相傳吃了它,可以避免“痓夏”,食材包括糯米、粳米、豌豆、蕎蔥、咸肉、春筍、香腸、蒜苗、胡蘿卜等十來種。火候和技巧也很講究,要用專門的野火灶、柴火、鐵鍋,經多道工序耐心烹煮,最終成就一份令人垂涎三尺的可口美食。書中這樣寫道:“覓一處鄉野角落,自己動手搭灶,淘米,切菜,功成之后,在樹蔭下或站或坐,沒有陌生人的喧嘩,只有老朋友的私語,慢慢品嘗這盛行于春夏交替時的美味,感受節令賦予的物產與耕耘收獲的味道?!?/p>
寒來暑往,四時變換;詩意婉轉,紅袖添香。誠如胡曉明所言,自古以來,江南就是一個生產美、釋放美、傳播美、放大美的地方,如今更是成為一個美美與共的中國意象。當下,正是杏花春雨的季節。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在最美的日子遇見江南,何日更重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