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隨著特朗普的再次上任,人們也是在他那略顯“癲狂”的政策下見證了他的反復無常,一會持續加征關稅,一會又釋放出可能降低關稅信號的,而全球經濟與政治格局帶來了不可預測性。
就比如在近期,特朗普剛在5月5日高調宣布“要讓中國嘗到歷史最高關稅的苦頭”,沒過多久,特朗普又公開向中國進行“求助”的,希望中方能夠與他共同調解烏克蘭沖突。
這樣堪稱戲劇性的轉折與發展,也是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人們開始思考著特朗普此次行動的目的究竟為何,中國又將如何應對這一“微妙邀約”的進行討論行動。
能屈能伸的關稅大棒
特朗普這關稅,真是說變就變,上個月還殺氣騰騰,要把中國商品稅率一口氣加到145%,并頻繁進行加稅的,號稱要一招制勝,徹底扭轉貿易逆差。
可這才沒過多久,白宮就悄悄放風,說這關稅是不是可以“腰斬”到50%,并將條件擺在那兒的,為中美之間的關稅談判奠定了基礎。
稱中美可能會進行談判,并且要求中國同步削減對美關稅以緩解貿易逆差,美方也會向中方進行“求助”的商談俄烏問題,試圖將經貿談判與俄烏問題掛鉤,要求中國施壓俄羅斯停火。
這種“一石二鳥”策略旨在通過經濟讓步換取地緣政治利益,而特朗普此次表態并非首次,早在2024年勝選后,他便多次強調“中美合作可解決全球問題”,將調停俄烏沖突作為外交籌碼。
上任之初,對俄烏沖突抱有近乎天真的樂觀,他宣稱憑借美國的經濟制裁與軍事威懾,足以迫使雙方妥協,甚至設定了百日內停火的“雄心目標”。
然而現實迅速擊碎了這一幻想,俄羅斯在戰場上的強硬反擊、烏克蘭在西方支持下的談判僵持、以及美國自身制裁措施的邊際效應遞減,共同構成了特朗普政策的“三重挫敗”。
更令他頭疼的是,中俄關系的持續深化,從能源合作到軍事互信,雙方在紅場閱兵中的默契互動,徹底打破了特朗普“離間中俄”的原始設想。
特別是當普京以“紀念衛國戰爭勝利”為由單方面停火三天時,特朗普不得不直面一個尷尬事實,美國既無法單獨迫使俄羅斯讓步,也無法切斷中國與沖突方的聯系。
特朗普的的雙重算計
特朗普的“求助”姿態并非全然真誠,這是因為當前美國內部對烏克蘭援助的爭議持續升溫,共和黨與民主黨在軍援規模上分歧加劇。
因此特朗普在此時重提“中國方案”,則是源于轉移國內壓力、延續其“交易政治”風格,以及離間中俄關系的邪惡用心。
特朗普執政邏輯常以利益交換為核心,其曾推動美烏礦產協議,從烏克蘭獲取自然資源開發權,而在自身利益兌現后,調停沖突的“政治義務”對其吸引力下降,轉而尋求“低成本”解決方案。
同時若能在俄烏問題上取得突破性進展,不僅能轉移國內對通脹與債務危機的關注,更能塑造“國際領袖”形象,對沖拜登政府的“外交遺產”。
俄烏沖突長期消耗美國資源,特朗普政府面臨“援助疲勞”與選民眾怒,以及為后續對華博弈埋設籌碼,因此特朗普此舉旨在通過將調停責任部分轉移給中國,可塑造“積極外交”形象,緩解國內批評。
同時他提出的“關稅降半”與“促俄停火”掛鉤條件,暴露了其“以俄烏問題為杠桿,撬動中美關系”的算計。
對方利用著中俄“背靠背”友誼的,制造“中國施壓俄羅斯”的輿論空間,若中國拒絕,美國可借此指責中國“不支持和平”;若中國介入,則可能引發俄羅斯猜疑,破壞中俄合作基礎。
中方中立立場
然而這種策略忽視了中國一貫的立場:既不充當大國博弈的“棋子”,亦不會因外部壓力改變促和主張。
更何況特朗普的提議看似為俄烏和平開辟“新路徑”,實則面臨多重現實障礙,先不提俄烏此刻所陷入的談判僵局,就光美國信用早已被自身透支這一點就為俄烏的調停帶來了不確定性。
過去美國對烏軍援承諾與“24小時解決沖突”的夸大宣言已削弱國際信任,現在特朗普若未能兌現調停成果,將進一步惡化其外交信譽。
因此面對特朗普的提議,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已多次重申一貫立場:中方始終站在和平一邊,主張通過對話談判解決危機,拒絕任何形式的“站隊”或施壓行為。
在國際定位上,中國并非俄烏沖突的直接參與者,亦非矛盾制造者,調停需基于客觀中立,而非“權力博弈”。
中國在俄烏沖突中的定位,早已超越“調解者”的狹義角色,作為與雙方均保持經濟與外交渠道的“平衡支點”,中國始終主張“尊重主權、對話解決”,這一立場既避免了被西方陣營裹挾,亦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尊重。
同時特朗普提議看似隱含“中美共擔責任”的邏輯,實則是在將中國置于美國對俄施壓的“工具”位置,而中國拒絕成為地緣政治博弈的籌碼。
因此特朗普的求助,本質上是美國霸權式微的縮影,當單邊制裁與軍事施壓失效時,不得不正視多極化世界的現實。
但中俄戰略合作在政治、經濟、戰略層面的深化,形成了對西方霸權的有效對沖,從邊境通關協議到能源合作,中俄關系的韌性證明,特朗普“聯俄抗中”的幻想,既不符合歷史邏輯,亦缺乏現實基礎。
中俄關系更是基于平等互利的原則基礎上的,因此中國不會因外部壓力動搖戰略自主,勸和促談行徑也會是在尊重各方主權為前提進行的,而非“強迫妥協”。
結語
特朗普的態度轉向,既是個人政治策略的調整,更是全球權力格局變遷的注腳,當美國逐漸失去“號令天下”的能力,多元力量的崛起正在重塑國際秩序。
中國拒絕被任何一方“工具化”的堅定立場,不僅維護了自身戰略自主,亦為世界提供了超越零和博弈的解決方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