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在這個硝煙彌漫、謊言遮天的中東博弈中,一場原本看似堅不可摧的政治同盟,正悄然解體。5月9日,據土耳其阿納多盧通訊社援引以色列軍方電臺記者科津爆料,特朗普已決定“切斷與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的直接聯系”。這句話不只是外交辭令的冷卻,而是華盛頓對特拉維夫赤裸裸的羞辱,更是美以聯盟走向裂解的驚雷。
要知道,特朗普與內塔尼亞胡之間,曾是國際政治舞臺上的“鐵桿盟友”代名詞。2018年美方單方面撕毀伊核協議、將使館遷往耶路撒冷,內塔尼亞胡幾乎將特朗普視作“送禮使者”,而特朗普也曾多次在選情關鍵時刻,靠“挺以色列”爭取猶太票源與基督教福音派支持。然而今天,這段“政治婚姻”走到了冰點,原因耐人尋味。
首先,特朗普此番“斷聯”直接指向內塔尼亞胡“操控”其決策。據稱,以色列戰略事務部長德爾默近期與美國共和黨高層討論中東事務時,語氣“傲慢且無益”,激怒了特朗普核心圈子。“總統最討厭的就是被當傻瓜?!?,一名知情官員如是說。這句評價,是一個強權政治家內心的真實寫照:容不得質疑,更無法容忍傀儡式外交。
令特朗普更不滿的是,以色列在伊朗與也門胡塞問題上的拖延與推責。從美國視角來看,自己已經為中東“反胡塞戰”砸下超過10億美元,卻遲遲得不到以色列的明確配合與行動方案。內塔尼亞胡的團隊甚至被指向被罷免的國家安全顧問華爾茲施壓,妄圖裹挾美國采取對伊軍事行動。這種“借刀殺人”的伎倆一旦被識破,自然激怒了特朗普。
于是,特朗普做出出人意料之舉,在沒有與以色列及其他盟友協商的情況下,擅自與胡塞武裝達成停火協議。這一步,將以色列瞬間推向孤立。面對伊朗的核活動與胡塞武裝的威脅,以色列不僅失去了美國的空中掩護,更在外交上遭遇“背叛感”。據《以色列時報》與《新消息報》報道,特拉維夫對此“震驚、失望且焦慮”,這種失望“越來越難以掩飾”。
但特朗普根本不屑掩飾。他的邏輯是赤裸的:“我已經為你打了這么多仗、花了那么多錢、付出了國際聲譽,你卻還想指揮我?”對一個重新掌握白宮的特朗普來說,他需要的是服從的附庸,而不是帶有野心和算計的盟友。更何況,在他眼中,內塔尼亞胡是一個不肯做出關鍵抉擇、只懂拉票不懂干實事的“老政客”,毫無價值。
實際上,美以裂痕的公開化,不僅是個人恩怨的積累爆發,更反映出美國中東政策全面重構的趨勢。拜登時代的“理性圍伊”轉為特朗普二次上臺的“逐利而動”,以色列再也無法像過去那樣,以“反伊恐懼”作為控制美國戰略的工具。特朗普眼里現在只看兩件事:選票和錢。以色列不再是美中東政策的中心,而是一個被甩在沙漠風暴后的盟友遺老。
有趣的是,這場“切割”不僅傷了內塔尼亞胡,也為中東戰局帶來重構機會。伊朗、胡塞,甚至黎巴嫩真主黨,都在觀察美以關系的斷裂,等待戰略空窗。而海灣國家,如沙特和阿聯酋,則看清一個事實:特朗普政府不會無條件支持任何人,它只會選擇能帶來利益回報的合作。中東的“舊盟約體系”,正在美國新孤立主義與強硬交易主義之間被一點點拆解。
對以色列來說,更大的問題在后頭。國內右翼政客開始質疑內塔尼亞胡是否還能維持對美關系的戰略杠桿;國際上,歐洲不滿以色列對加沙問題的處理,日本等亞太盟友也對以方立場日漸冷感。在一個多邊外交瀕臨瓦解、傳統依賴失效的時代,特拉維夫一旦失去華盛頓,不僅僅是戰略孤立那么簡單,更是生存邏輯的顛覆。
而對特朗普而言,這只是他操作大選戰略的一部分。他知道,在美國人眼中,“停止無謂援助”“撤回海外支出”是票倉的金鑰匙。切斷與以色列聯絡,不是“脫友”,而是“謀勢”。只不過,這一次,他不僅冷酷無情,更是毫不掩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