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巴彥毛都蘇木上演了一場意義非凡的“水產盛宴”——首批2萬余尾海鱸魚正式“入駐”內陸鹽堿水域。這場大膽創新的嘗試,為這片草原牧區打開了“以水富民”的全新局面,也標志著科左后旗在鹽堿地綜合利用領域邁出了堅實一步。
在巴彥毛都蘇木水產養殖實驗水域,映入眼簾的是一派繁忙而有序的景象。在水產專家的指導下,工人們正在有條不紊的安裝圍網,隨著水花翻涌,2萬余尾海鱸魚苗投入到了水中,科左后旗也正式開啟了“鹽堿水養海鮮”的科技實驗。
“這次是從東營市引種到我們內蒙2萬尾花鱸,規格大約是8公分左右。今年是試驗階段,看看它的成活率、餌料供應、生長情況怎么樣。如果順利,我們后續可能還要大規模的引入。”中國海洋大學教授溫海深說。
據悉,本次實驗水域面積共計2600余畝,除海鱸魚外,實驗團隊還計劃5月下旬投放南美白對蝦和脊尾白蝦苗20萬—30萬尾,系統研究耐鹽堿品種在科左后旗鹽堿水域中的生長和適應性。
“因為現在后旗的水面增加的比較多,據介紹,500多畝的泡子就有100多個,可能有20~30萬畝的水面兒。這些水面兒大部分有些是閑置的,我們通過前期調研,這個地方堿度比較高,也有一些鹽度,就選擇一些耐鹽堿的品種,初步就選海鱸魚、南北白對蝦、脊尾白蝦。”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毛玉澤說。
據了解,該實驗是由中國石油大學、黃海水產研究所和中國海洋大學共同推動的一個組團式定點幫扶項目,實驗若取得成功,能將閑置鹽堿水面資源利用率提升至80%,為我國鹽堿地生態修復與綜合開發提供“科左后旗方案”。
“下一步,我們的計劃是緊盯實驗的各個環節,認真做好養殖的各個程序,做好數據的采集和各個環節的觀測,還有樣本的采集,從而對實驗的順利開展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這個實驗如果獲得成功,明年有望就可以大規模的推廣和進行商業化的運作。”科左后旗人民政府副旗長陶正梁說。
來源 │科左后旗融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