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去世后呂后封諸呂為王,到了漢武帝時期,竇太后干預朝政,形成外戚輔政的局面。
而漢武帝本人雖有雄才大略,也因年幼不得不受制于祖母竇太后與母親王太后的勢力。
竇太后去世后,漢武帝生母王太后的弟弟田蚡廣結賓客,甚至干預官員任命與漢武帝的舅舅兼政敵竇嬰爆發激烈黨爭。
公元前131年,田蚡以謀反罪誅殺竇嬰,但外戚專權的局面才剛剛開始。
漢武帝寵幸歌女衛子夫,次年封為夫人,開啟了衛氏家族的顯貴之路,衛子夫的兄長衛長君、弟弟衛青入宮任職,外甥霍去病被收養于宮中。
隨后,衛子夫生下長子劉據后被立為皇后,衛氏達到權勢巔峰。
衛青多次率軍北擊匈奴,霍去病則封狼居胥,甥舅二人掌握西漢軍事大權近20年。
衛氏外戚的特殊性在于以軍功顯貴,而非單純依賴裙帶關系,但是軍功也導致衛氏勢力尾大不掉。
丞相公孫賀、太子少傅石德等皆為衛氏黨羽,形成軍功聯合外戚集團 的利益共同體。
衛氏覆滅后漢武帝寵幸李夫人,任命其兄李廣利承擔西征大宛、北擊匈奴的軍事重任。
公元前104年李廣利首次西征大宛失敗,漢武帝為維護外戚顏面,不僅未加懲處,反而增兵再次征討。
李廣利雖無衛青、霍去病之才,卻因外戚身份穩居高位,導致的漢軍將士十分心寒,這也成為漢武帝晚年用人失誤的典型。
鑒于此前外戚干政的教訓,漢武帝臨終前立幼子劉弗陵為太子時處決生母鉤弋夫人以防止呂后故事重演。
同時,他任命大司馬霍光、車騎將軍金日磾等為輔政大臣,霍光作為霍去病的異母弟,本屬衛氏外戚旁支,但由此開啟長達20年的攝政歷程。
他作為首席輔政大臣逐漸排擠其他重臣獨攬大權,甚至廢立皇帝,權力達到西漢外戚干政的巔峰。
漢武帝強化中央集權,導致皇權缺乏有效制約,他一方面依靠外戚制衡宗室和功臣集團,另一方面又因后宮干政傳統不得不依賴母族、妻族勢力。
這種 "用外戚防宗室,又憂外戚專權" 的矛盾心理,使漢武帝反復權衡,最終陷入外戚勢力一強即滅,滅后又不得不扶持新外戚的循環。
漢代尚未形成成熟的科舉制度,外戚憑借與皇帝的特殊關系天然擁有入仕捷徑。
同時,漢代母以子貴的制度使皇后、皇太后家族自動獲得政治特權,形成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局面。
漢武帝時期的外戚干政,導致三次大規模政治清洗,竇嬰、田蚡黨爭誅殺公卿數十人,巫蠱之禍牽連數萬人,霍光更是開權臣廢立先河。
這些事件雖未直接導致西漢滅亡,至西漢末年,王莽作為外戚篡漢建立新朝,正是漢武帝時期外戚干政埋下的伏筆。
之后王朝開始限制外戚權力,東漢用尚書臺分割外戚丞相權力,唐代設立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權,宋代與士大夫治天下抑制外戚掌權。
但直至清代,外戚干政仍時有發生,可見漢武帝時期形成的外戚專權傳統,影響中國政治近兩千年。
外戚勢力如同雙刃劍,既幫助漢武帝壓制宗室、打擊匈奴,又因過度膨脹威脅皇權,最終形成 "成也外戚,敗也外戚" 的局面。
可以見得,任何政治制度都需建立多元制衡機制,單純依賴某一集團,終將導致權力失控。
參考文獻:
《史記?孝武本紀》
《魏其武安侯列傳》
《衛將軍驃騎列傳》
《漢書?霍光傳》
《外戚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