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5年,有著雄才偉略的“黃須鮮卑奴”、混血皇帝司馬紹突然暴病身亡,五歲未滿的皇太子司馬衍即位為帝,史稱晉成帝。
司馬衍即位時,年齡實在太小,不得已而由其母皇太后庾文君臨朝聽政。
庾太后死后,又由世家大族瑯玡王氏的王導以及司馬衍的舅舅、庾太后的兄長庾亮共同輔政。
司馬衍在位期間,發生了蘇峻、祖約之亂(也稱蘇峻之亂)。
蘇峻是長廣郡挺縣(今山東省萊陽市)人,成年后舉孝廉入仕。“永嘉之亂”后成為流民統帥,率眾聚集。
司馬紹在平定王敦之亂時,曾經拜蘇峻為散騎常侍,封邵陵郡公。
由于蘇峻平亂有功,逐漸擁有很高威望,并且他有精兵萬人,武器精良,軍事力量不容小覷。
司馬紹駕崩后,司馬衍即位,庾亮輔政。蘇峻被解除了兵權,改任大司農。他心有不滿,升起反叛之心。
祖約是祖逖的弟弟(祖逖就是“聞雞起舞”和“擊楫中流”這兩個成語的主角),也是舉孝廉入仕。
由于祖逖北伐有功,被晉元帝司馬睿封為豫州刺史,而祖約在祖逖死后繼任,并接掌哥哥留下的兵馬,也參與了平定王敦之亂。
司馬紹死后,祖約對現狀不滿,逐步心懷怨恨。327年,聯合蘇峻以誅殺庾亮為由,起兵反叛。
司馬衍雖然已即位為帝,但由于年齡太小,不能親自處理政務,所以朝政基本被其舅舅庾亮把持,而蘇峻、祖約之亂針對的就是庾亮。
面對叛亂,庾亮迫不得已,只能硬著頭皮調兵遣將奮起抵抗,結果卻因指揮失當,致使蘇峻、祖約一度攻破建康并控制朝政,還在后宮大肆搶掠,極其殘酷和兇暴,不僅驅役百官負擔登山,還裸剝士女,逼以草席或泥土蔽體,哀號之聲震動全城。
此后,庾亮以皇太后的名義下詔,恩威并施,動員溫嶠、郗鑒、陶侃等人起兵討伐蘇峻、祖約。
經過輪番混戰,蘇峻最終被陶侃部將所殺,隊伍潰散后向庾亮投降。
祖約則因自己的部將與后趙勾結,受到討伐軍和后趙軍的雙面夾擊,迫不得已率宗族及親信數百人投降后趙。
投降后的祖約受盡鄙薄屈辱,最后還是被殺,數百族人全部死于市集,婦女被當作妾婢賞賜給其他胡族。
隨著蘇峻、祖約相繼滅亡,盡管殘余叛軍仍試圖負隅抵抗,最終還是大勢已去,寡不敵眾,被溫嶠、郗鑒等人率兵打敗并全部斬殺,蘇峻、祖約之亂正式完結。
蘇峻、祖約之亂爆發于327年,那時的司馬衍七歲未滿,即位兩年,看起來似乎還是一個啥也不懂的孩子。
不過,司馬衍自幼聰明伶俐,明于事理,說話很到位,處處表現出一副小大人的樣子,其表現出遠超年齡的冷靜,甚至令叛軍都不敢輕舉妄動。
叛亂期間,蘇峻曾將司馬衍囚禁并苛刻對待,但他既不畏懼,也不猥瑣,而是泰然處之,埋頭讀書,展現出超強的堅韌與智慧。
晉宣帝司馬懿的孫子、汝南文成王司馬亮的第四子、一頭白發的南頓王司馬宗(按輩分算起來,應該是司馬衍的“族曾祖父”),因參與蘇峻、祖約之亂而被殺,司馬衍完全不知道此事。
叛亂平息后,他問舅舅庾亮:“往常那位白頭公(司馬宗)怎么不見了?”
庾亮回復說:“司馬宗參與謀反,已經伏誅了。”
司馬衍很是傷心,哭著說:“舅舅說誰是反賊,就殺了他;要是有人說舅舅是反賊,那我又該怎么辦呢?”
庾亮一聽,嚇得臉色大變,無言以答。
庾亮的弟庾懌(司馬衍的小舅)曾經送酒給江州刺史王允之,王允之試著倒了一點給狗狗喝,結果狗狗立即倒地而死。
王允之嚇得半死,趕緊把這事上奏給小皇帝。
司馬衍得奏后,怒不可遏地說:“大舅(庾亮)已亂天下,小舅復欲爾邪?”(小舅也要學著來嗎?)
庾懌得知司馬衍暴怒,驚懼不已。為了保全庾家,不久之后就飲鴆自殺了。
可見,無論是詰問大舅庾亮,還是逼死小舅庾懌,都充分表明司馬衍從小就對權臣專政有著高度的警惕與反擊意圖。
年歲漸大以后,司馬衍很有心于政事。
他在位期間“詔舉賢良,勸課農桑”,注重民生與經濟恢復,政權趨于穩固。
他還非常節儉,曾經想在后院蓋個射箭的練習室,算過賬之后,發現需要四十金,就說太費錢而放棄了。
在東晉奢侈浮華之風歷久并且盛行之時,司馬衍作為皇帝,能力倡簡樸、節儉,并且帶頭實行,這是很難得的。
東晉政權自建立以來,一直存在皇權衰弱的問題,很依賴門閥豪強的士族階層。
司馬衍曾經推行頒布《壬辰詔書》,禁止豪強士族私占山川大澤;后來又以“土斷”整頓戶籍,將自江北遷來的世族編入戶籍,從而削弱他們的特權。
這些措施雖然沒能徹底改變門閥政治格局,但在一定程度上為后來的改革提供了先例。
342年,年僅二十二歲的司馬衍因病而死,謚號成皇帝,廟號顯宗。
由于兩個兒子尚在襁褓之中,他臨死之前下詔,讓當時擔任司徒、瑯琊王的同母弟弟司馬岳繼承帝位,史稱晉康帝。
東晉是一個書法盛行的時代,涌現出王羲之、王獻之、謝安、庾翼、郗愔等眾多書法家,而司馬衍的書法造詣也很高,有著“書法皇帝”之稱。
據《法書要錄》記載,司馬衍的草書“勁力外爽,古風內含”,筆勢如“云開乍睹旭日,泉落懸歸碧潭。”
唐代的張彥遠評價曾司馬衍“生知草意,穎悟通諳”,將他視為東晉書法藝術的重要推動者之一。
司馬衍短暫的一生,如同一株巨石之下的幼苗,雖努力生長,卻最終未能沖破時代的重壓。但他的鎮定果決和簡樸品德,以及“書法皇帝”的美譽,在東晉歷史上留下了獨特的風采。
(待續)
(曉崇原創,部分內容參考百度及DS。圖片由豆包AI創作。2025年05月于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