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辰聰
出品丨師天浩觀察(shitianhao01)
如果回到五一之前
再給你一次選擇的機會
你還想出去旅游嘛?
據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測算,2025年“五一”假期5天全國國內出游3.14億人次,同比增長6.4%;國內游客出游總花費1802.69億元,同比增長8.0%。
數據很龐大,但是還不是很直觀。
上圖,一起來體驗下什么是人山人海
左為南京夫子廟,右為西安華清宮;圖片來源于網絡
每逢假期,熱門景點就都會開啟“人、從、眾”,或者“人,人,人,人,人,人”模式。
也有網友熱評打油詩:
抬頭全是腚,低頭全是腿,前聞汗味后聞屁,屎急尿脹無處去,上山看樹,下山看路,回頭看看好恐怖,汗流盡,錢花光,一瘸一拐回家鄉。
無不是吐槽,五一的人人太太太多了,并沒有很好的旅游體驗,只有滿身疲憊。
如果再給我一次五一。
那么我一定不會選擇出去旅游,因為簡單算了算,多花了錢,也沒能好好玩。人擠人也就算了,大家都選擇在五一出行,很多服務價格都出現了上漲。
更離譜的是,當到達心心念念景點發現已經被“約滿”“售罄”時,當縣城五星酒店一房難求、天價住宿到處都是的時候,當老字號美食排隊1小時起、多城迎來堵車“堵山”“堵?!蹦J綍r。相信出去旅游的人也會煩躁,開始后悔為什么要出來吧。
尤其是對比一下這兩周很多酒店的價格,算了算,這幾天出去玩的話,少說也要省個幾百大洋。
可是如果不五一出門旅游,又能什么時候呢?
有人會呼吁那就錯峰旅行啊,選在淡季的時候,不僅便宜還很舒適,這樣可太好了。因此,節后攜程集團董事局主席梁建章呼吁推廣“靈活休假”,很快就引起熱議。國人如果可以“錯峰休假”,自然也能錯峰旅行了。
旅行,關鍵在于錢和時間。
因此,小編淺把旅行的人分成四類:
先看一下錢
根據據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測算,2025年“五一”假期5天全國國內出游3.14億人次,國內游客出游總花費1802.69億元。
也就是人均574.1元每人/次,那么我們把有錢的標準假設為574.1元
這個數據對絕大多數人普通人來說,是擠一擠、攢一攢總是會有的。
理論上,國內也存在著帶薪假期制度。
早在2008年,國務院就出臺了《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
規定職工累計工作已滿1年不滿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滿10年不滿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滿20年的,年休假15天。
但問題在于,在各個行業都處于高度內卷的現實背景下,很多企業并未真正賦予員工這項權利,有些員工也寧可將假期折算成現金而非自由出行,于是有可能旅游出行的時間段,依然只剩下了國家法定的長假期。
對于法定長假期
2024年11月12日,《國務院關于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發布,并從2025年1月1日起實施。
決定中有兩點重要修改:
一是增加了2天的法定假日,使得我國的全年法定節假日增加到13天;
二是明確了節假日調休的原則,明確提出除個別特殊情形外,法定節假日假期前后連續工作不超過6天。
這意味著我國的全年假期基本上形成了春節8天,國慶7天(如遇中秋重疊,則為8天),五一5天的三個長假,外加清明3天、端午3天、中秋3天、元旦1天四個小假期且不調休的新格局。
對于五一來說,通過周末和調休一天形成的五一5天小長假不僅是年后的第一個全民長假,且在春季氣候溫和,正是全家一起出門不可多得的好時機。
何況打工人面對資本的“軟加班”,本就是無力反抗的“溫水煮青蛙”。
平時更是連拒絕都要低三下四的搜腸刮肚的找理由,好不容易有了可以說不的權利,再不去旅游就真的是錯過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了。
畢竟,要把家庭里上班的老大、上學的老小還有自己的空閑的時間都拼搭上,真的很不容易。
更何況出去玩嘛,人多熱鬧一點,沾沾人氣、去去班味也是挺好的嘛
再說萬一...萬一人會少呢。
據此,我們把有時間的標準假設為一次性長假五天
574元和長假5天相比,哪個會更難一些呢?
除了退休的爺爺奶奶們,我相信大家都會選擇是長假5天(要不咱們統計一下試一試?)
因此這兩個條件中,“有錢”、“沒時間”的旅行者相對是最多的,他們占據了五一出行的主力軍,私以為這就是五一出行人多的原因。
集中長假給社會帶來了龐大的壓力
根據攜程旅行發布的《“五一”假期旅行數據報告》顯示:
“五一”國內熱門旅游目的地前十名是:北京、上海、杭州、廣州、成都、重慶、南京、武漢、深圳、西安。長線游目的地表現亮眼,青海、新疆、寧夏等地景區門票銷售額同比激增1-2倍;親子家庭與攜寵出游“雙線并進”;自駕游市場“量價齊升”。
另外,郵輪游強勢回歸,攜程預訂量同比飆升120%;國潮文化深度賦能旅游,背誦經典免門票,古鎮流量激增超30%;“反向旅游”帶火鄉村游,新疆民宿預訂提前兩月入旺季。此外,入境游訂單同比激增130%,農耕體驗、“中國購”成外國游客打卡新方式。
五一期間,涌現出了很多“暖新聞”
如湖北恩施宣恩縣,4名游客因未訂到客房,縣文旅局局長王菊芳將自家房子騰出給游客入住。
體寒而知暖,正是因為集中長假給社會所帶來的龐大社會壓力,讓“房滿”訂不到房住到局長家這樣的事情發生。
在當前的長假模式下,旅游相關資源在短期內必然出現嚴重供不應求的局面,進而導致部分旅游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旅游成本也迅速飆升。同時,大量游客在短期內集中出游,使得部分景區人滿為患,出現大量游客深夜滯留的情況,這極大地影響了游客的旅游體驗。
五一出行中,很多人都吐槽酒店太貴了,比平時價格翻了幾番,簡直就是在明擺著坑人。
在現代社會的快節奏生活中,時間成了最稀缺的資源。人們常常感慨“時間貧窮”,在忙碌的工作與學習間隙,難得的長假成了大眾翹首以盼的放松契機。然而,正是這種集中式休假模式,催生了一系列旅游亂象與社會問題。
可是如果不是因為時間“貧窮”,誰會愿意非要在五一出行呢。
熱門景點人山人海,游客們尚未踏入景區,便已開啟漫長的排隊模式。
以西湖為例,湖畔本應是悠閑漫步、欣賞湖光山色的所在,假期卻淪為人群挪動的“戰場”,游客走走停停,拍照留念都成奢望,游玩體驗大打折扣。更有甚者,部分景區因承載力超負荷,游客深夜滯留,疲憊不堪,旅游本該是愉悅身心的活動,卻變成身心俱疲的“拉鋸戰”。而景區內,游樂設施排隊長龍、講解服務供不應求,旅游的品質在人潮涌動中被稀釋。
面對這一困境,靈活休假制度無疑是破局的關鍵抓手。
其一,它能有效分散旅游出行壓力。
如果可以靈活休假,如同回到了大學時光,找一個沒課的一天,然后周末一頭一尾分別請一天,就可以湊齊五天小長假。
假設允許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員工錯峰放假,旅游需求便不再高度集中在黃金周內。假設,一個城市原本五一期間預計接待游客500萬人次,若實現錯峰休假,分流100萬-150萬人次至其他時段,景區接待壓力將顯著減輕,游客無需在人擠人中游覽,旅游品質得以提升。
這樣,有了時間,既不用去人擠人、也不會遇到高價酒店的情況。
其二,靈活休假對經濟發展有著不容小覷的推動作用。
從宏觀層面看,旅游旺季的短暫爆發式消費,雖能帶來高額收入,但旅游產業鏈各環節的運營成本也同步飆升,利潤空間受限。
且容易造成部分景區和商家一錘子買賣心理,用口碑換消費。
而錯峰休假拉長了旅游消費周期,酒店、景區等能更均衡調配資源,減少旺季人力、物資過度投入造成的浪費,均衡淡季收益過淡影響,提升全年經營效益。從微觀個體角度,游客在非高峰時段出行,能以更實惠的價格享受服務,節省的資金可投入其他消費領域,激發經濟活力。
當然,錯峰休假的推行并非易事,面臨諸多現實挑戰。
如對于學生群體而言,學習規劃與錯峰出行存在天然矛盾。
學校課程安排有其系統性與規律性,頻繁調休或錯峰放假,打亂教學節奏,學生難以在碎片化時間高效學習,知識連貫性受阻,教育質量或受影響,這是推行過程中需審慎權衡的難題。
企業運營層面,部分行業特性決定了其在節假日必須保持一定人力值守。
如醫療行業,醫院需保障急診、值班科室正常運轉,以應對突發醫療需求。安保行業,節假日更是安全防控關鍵期,人員不可大量抽離。
對半錯峰休假若全面鋪開,雖緩解了社會承載壓力,卻削弱了節日氛圍,背離了人們集中休息、團聚的初衷。
而允許部分員工錯峰休假,既滿足了行業正常經營所需人力,又能分流部分旅游需求,是更具可行性與靈活性的折衷方案。
雖然錯峰出行并非易事,可事在人為。
國內并非沒有實行個例。
如青島濱海學院實行春假、五一小長假連休,從4月27日一直放到5月6日,共10天假期,且假期前后不調休。
除了大學外,杭州的中小學也落實試點春假
自2014年起,杭州的中小學試點春假,時間在4月27日至5月5日,與勞動節連休9天,形成了“春假+五一”的錯峰休假模式。
這種方式讓學生和家長有更多時間和機會選擇在人數相對較少的時段出行,減輕了旅游高峰期的壓力。
學校通過落實彈性錯峰休假,讓學生有更充裕的時間進行社會實踐或研學活動,鼓勵同學們利用假期走進大自然,解鎖社會大課堂。
而學校是社會的天然“試驗田”,無比期盼著錯峰休假可以制度化、體系化,飛入尋常百姓家。
如果再回到五一前
我還是會選擇居家休息
可是如果可以選擇錯峰休假,錯峰旅行
那么旅行也未嘗不可
畢竟,世界這么大,我也想去看看~
引用文章:
攜程旅行《“五一”假期旅行數據報告》
老馬商務評述《長假旅游“買罪受”,怎么解?|馬上評》
繞粱說《梁建章:建議推廣靈活休假和春秋假制度》
文化和旅游部政府門戶網站《2025年“五一”假期國內出游3.14億人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