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知聯豇豆文化藝術節現場報道(三)
4.30尚志村農民文化藝術活動紀事并思考
4月30日,興平店張尚志村的豇豆文化藝術節頭一天。整個活動將要持續三天。
我們日夜在此,經多思也多。
體悟一:
何為會何為節,這個區別很有意思。城里人愛新潮,稍大稍有延續性的活動,都給冠上個“節”的名,而“會”就是會,開會。反過來,北方農村一般是講“會”講“集”,叫做“趕集”“逢集”“過會”“上會”“有會”,這些都是有固定規律的日子的,有的是三六九逢集,有的是逢五逢十有會,或逢若干日子有會,不一而足。
如今尚志村叫“節”,我揣測也是趕時髦的新興換了叫法,底下農民還是說“過會”。據說,十多年前,是該村一位老太婆最早提出:咱村豇豆多產,客商來這么多,不如就搞一個“豇豆會”多好!遂有盛事大勢,至今已第十四屆了。
體悟二:
這次,眾知青與農民日夜相處,愈顯自然,更加放松;農民更是以自己的本相相待,平淡、直率、暖情并帶粗俗。夜晚趁空,筆者跑了一趟原來插隊的村子,稍有年紀的農民,都把知青記得很清,當面認出,三字姓名能叫出你一個兩個字,對集體戶的多名知青基本都能數落過來——記憶力真好,怕也是平時少不了議論。他們把老三屆知青都叫做“第一批知青”,評價是:“你們有些人是把苦下(吃苦出力)了!”陜西方言有時很精煉,語言加語氣,那種感慨痛切深情之意溢于言表。
可以看出,知青和農民的聯系是有根有源有情有義的,這一點彌足珍貴。盡管如此,如果要想深度合融,雙方還都需要有人帶有人引有人幫有人示范在前。
體悟三:
Z姓村委會主任兼書記,關中本土人士,粗壯漢子,面黑如發,脖挺似樹,走路前撲直臂帶風,說話三句就起玩笑,論起人生社會謀略追求口吐珠璣,看到知青團體前來相助眉飛色舞高談長論。關鍵是還真能干會干敢干。這樣子,合作者也就易于托付了。
體悟四:
農民議論起當下,講了兩個字:壓抑。這恐怕也是一種普遍的社會情緒,絕不是好事。如何破局?在我們報道(二)里,已經述及。具體到這個尚志村,采取文化唱戲精神鼓舞大事立標群體凝聚周邊招引,確是一種造就。只是后續文章要緊跟上。
體悟五:
抗戰紀念是我們今年的重點活動,前后已在四省召開和組織了二十余場會議和活動。這次藝術節現場,又邀請館藏研究單位展出了展板。群眾看見了興平本地的抗戰將領劉玉章、楊法震、楊嘉瑞、張光賢等,看見了興平籍革命烈士魏野疇等人,看見了與陜西密切相關的青年遠征軍(1944年組建)的情況……人們在觀看,在指點,在聽教,在議論。
體悟六:
下午,開了一場知青文化座談會。來自三省多地的知青們與村干部高效座談,聊了許多。談到文化開路、知青高舉、農民普惠、日久用力…
真心流露,交流暢快,項目具體,后干脆一吆喝直接去現場看場地了。
現在,全國知青活動很多,我們意見:好是好,于知青有益,但很多缺高度少普世多自賞無泛染,出自農村但與農村互動互利方面欠賬了。
體悟七:
以大文化活動吸引影響各方資源,應該是尚志村這次藝術節的重大收獲,不知Z書記及其他村干部對此認識深淺,言語中似已有感。我們知青團隊已經引導引薦感染帶來了社會眾多方面資源:文藝、影視、媒體、公益、教育、金融、證券、工業、多專業、醫院、國際、食品、餐飲、康養、酒店、賽車和旅游等,既可為農業助力,也能為商企增項。
補事:
1. 走訪尚志村小學,與M校長交流;
2. 知青樹種昨晚已泡上,今天顧不上種了,計劃明天早上去種,那就浸泡36個小時了;
3. 自行車隊、摩托車隊先后自西安咸陽來到;
4. 西安許多知青來電話聯系,了解到這里偏遠需多趟倒車后,很多人就不來了;
5. 醫學中心醫院8名醫生義診順利,村民歡迎;
6. 西知聯和陜西知青協會、云南知青協會的橫幅,張掛在舞臺、街道上;知青為活動捐款捐物5000余元。
事多,掛一漏萬,匆匆。
(陳新民稿)
現場報道4.30凌晨——中午——晚上20:27,改畢次日24:51及清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