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隱藏式門把手在交通事故中,多次出現無法開門的情況。
其安全隱患,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與此同時,當下大多數新車都用上隱藏式門把手。很多合資車企在推出新能源車型時,也用了這一設計。
面對這種情況,工信部終于出手了。
隱藏式門把手
要變安全了
5月8日,工信部公開征集,對《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制修訂計劃項目的意見。
建議書中提到,目前車門把手存在強度不足、控制邏輯潛在安全風險、識別操作難(隱蔽無標志)、斷電失效、夾手等,潛在逃生、救援風險。
為此,從救援逃生角度:
1.強制要求配備機械應急開啟裝置或斷電保護機制,確保在碰撞、起火等事故導致電路中斷時,車門仍可手動解鎖。
2.保證翻滾、墜落事故中,能夠防止門把手的誤作用,降低乘員跌落風險。
3.規范應急標識系統,要求隱藏式把手設置醒目標識,解決緊急情況下找不到開關的痛點。
4.保證車門把手的結構強度,防止事故發生后門鎖操縱機構功能喪失。
整體來說,新規將倒逼車企在科技感與實用性間重新平衡。依賴純電子方案的新勢力品牌,需改造模具和控制系統。
未來,車門把手或將呈現「機械兜底+電子輔助」的雙模式設計。
不過,此次工信部主要是針對隱藏式門把手的安全問題,在實用性方面,并沒做出什么規定。
因此,當時間轉到冬天,寒潮來襲,北方新勢力車主的噩夢依然沒法避免。
容易凍住的隱藏式門把手
為何會成為主流
過去幾年,每當寒潮來看,不少新勢力車主一覺醒來,發現隱藏式門把手被凍上,無法正常彈出。
喊了幾十遍「公主請開門」也沒用,只能在凜冽寒風中獨自凌亂。
為了開門,車主們絞盡腦汁。
有人直接潑開水,企圖用熱傳遞的方式,解開冰凍。有人找來吹風機,慢慢吹開冰凍的門把手。
甚至有車主,出門自備扳手、菜刀,上車之前敲敲敲。
那么問題來了,既不安全又很難用的隱藏式門把手,為什么會成為主流設計?
隱藏式門把手的起源,可以追溯至1954年的奔馳300SL。但真正帶起這股風潮的,還是特斯拉。
2012年,特斯拉Model S面世時,隱藏式門把手讓無數人感到驚艷。
當車輛靜止時,隱藏式門把手與車身側面渾然一體,簡潔流暢的線條,讓汽車看起來更加精致、高檔,開門時也更有儀式感。
之后,蔚來、小鵬、理想等新勢力車企,也有樣學樣都用上隱藏門把手,并將其作為重要賣點。
對于新勢力品牌,這是和傳統品牌劃清界限的一個好方法。而如今對傳統車企來說,這是貼近新勢力的一個好辦法。
隱藏式門把手的另一個優點,是低風阻。
相關機構測算,每一個隱藏式門把手,大約可使風阻系數降低0.003,4個也就是0.012。
有一點感知,但不強。
而不用擔心小廣告,也算一個小優勢。
可能是目前最好的解決方案
傳統門把手在顏值、科技感等方面的確有所欠缺,隱藏式門把手則有實用性和安全性等問題。
客觀來說,當下最好的解決方案,可能是問界M8上的半隱藏式門把手。
它采用半開放式設計,兼具電動感應、電容觸控和機械拉手三種開啟方式,基本可以覆蓋各種場景。
輕按門把手上的按鈕,自動開門;把手伸進門把手內側感應區,車門會自動彈開;直接把門把手往上拉,能實現機械方式開門。
即使在斷電或寒冷天氣下也能手動開啟,解決了傳統隱藏式門把手,易凍結或救援困難的痛點。
此外,M8通過獨立電源冗余和物理機械結構的雙重保障,確保碰撞后門鎖系統仍可響應,避免因線路損壞導致救援延誤。
希望該設計能夠普及起來,取代隱藏式門把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