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老白第99篇原創筆記
前言
曾國藩寫過一首詩:
“花未全開月未圓,半山微醉盡余歡。
何須多慮盈虧事,終歸小滿勝萬全。”
蘊含的哲理,簡單概括就四個字:知足常樂。
工作了20年,在我看來,刻意追求“中庸之道”,只會讓人失去進取心,安于現狀。
但如果努力過后,結果仍不如人意,隨遇而安,才不會有太多困擾。
畢竟,職場上,沒人能做到“既要、又要、還要”。
01 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想想就好
網傳,麻省理工學院有句校訓:
“學分、社交和睡眠,你最多只能做好兩樣。”
是不是和職場上,人人求而不得的“錢多事少離家近”很相似?
現實是,背井離鄉,錢少事多,才是生活的常態。
記得以前和同事聊天,他說在上海工作時,公司在市區,住在郊區,每天通勤時間要5-6個小時。
我很吃驚,問他為什么不找個離公司近點的住所?
他笑罵道:“我還想住公司對面呢,房子越大越好,租金越便宜越好,你是不是傻哦?上哪找這么好的事?”
很長一段時間,家離單位直線距離不超過400米,步行上班的我,確實無法理解。
前天收到銀行短信,看到10年間沒多大變化的工資數字,我釋懷了:
凡事都有主次之分,抓大放小,達到自己設定的期望值,就很不錯了。剩下的,盡力就好。
02 每個人的時間精力有限,要做取舍
小時候,看過一個笑話。
某人向朋友炫耀:“你知道嗎?我昨天戰勝了網球世界冠軍和象棋世界冠軍!”
朋友問他怎么做到的,他說:
“我和網球冠軍下象棋,和象棋冠軍打網球,都贏啦!”
長大后,我發現,職場上有不少人存在類似誤區,想著同時成為很多領域的贏家。比如說:
“既要工作能力拔尖,又要人脈資源豐富,還要業余時間充足。”
但仔細看看身邊那些擔任領導崗位的,你就會明白什么叫“有得必有失”。
身在職場,學一些本職工作以外的東西是好事,但千萬別苛責自己,更沒必要陷入自我懷疑的精神內耗。
稻盛和夫說過一句話:“完美主義是理想,而完成主義是現實。”
我們該做的,是先把目光和精力聚焦在“自己最想要什么”,做好“自己最擅長什么”,最后再考慮“自己還能做些什么”。
03 堅持長期主義,才能做到“既有又有還有”
作家劉娜說:“人生最危險的心態,就是既要、又要、還要。”
我覺得,這句話有個前提條件是:短時間內。
人生永遠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百米短跑。
很多事情,如果把時間線拉長,堅持長期主義,而不是短時間內實現,才有可為。
我身邊很多80后,都無比羨慕那些剛退休或即將退休的前輩,他們看起來總是既有不菲的收入,又有安寧的心態,還有充足的時間享受生活。
而這一切,本就需要經過歲月的沉淀才能擁有。
世間萬物都遵循自然規律,人生無非也是一個春播、夏長、秋收、冬藏的過程,急于求成,往往只會適得其反。
人到中年,站在十字路口,我們沒時間精力,也沒有試錯成本去同時追逐所有可能性。
靜下心來,朝自己認定的方向,安心走下去,時間自然會給想要的答案。
寫在最后
40歲后,我明白了一個道理:
人生不會給你“全都要”的僥幸,只會讓你擁有“有舍才有得”的清醒。
所以,最好的心態,不是“我想擁有什么”,而是“不執著于擁有什么”。
共勉~
感謝你讀到這里,想必我的文字讓你有所感觸。
歡迎你點個關注,讓老白有機會見證你的進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