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重慶大學的一則通報像顆深水炸彈,把學術圈那層“拼爹”潛規則炸得人盡皆知。大四女生劉某喬頂著14篇SCI論文的光環,本該是“別人家孩子”的典范,結果被扒出論文全是副院長老爸“親手投喂”,國家獎學金秒變學術遮羞布。這事兒最魔幻的還不是老爸帶女兒發論文,而是網友那句靈魂吐槽:“但凡讀過好點的大學,都知道本科發14篇SCI相當于牛頓轉世。”
說真的,現在高校里誰沒聽過幾個“學術二代”的傳說?導師帶著自家孩子掛名論文早不是秘密,但像劉家這樣明目張膽搞“學術批發”的,還是讓人開了眼。有網友翻出劉某喬的簡歷:5篇SCI一區,9篇二區,3項國家專利,配著“微瑞杯”全國一等獎的頭銜,活脫脫是科研新星的標準模板。可這些成果全靠老爸劉副院長“安排”參與研究,連實驗室小白都知道,洗燒杯和調儀器參數可不算“參與研究”。
這事兒最諷刺的,是重慶大學處理通報里那句“舉一反三”。網友們集體笑噴:“上次博物館贗品事件也是舉一反三,結果呢?”確實,從博物館藏品造假到學術成果注水,這所985高校總在同一個坑里跌倒。但這次處理速度倒是創了紀錄,免職、撤獎、黨內警告三件套,比某些高校拖了半年的“調查中”利索多了。不過吃瓜群眾心里門兒清,要不是輿論壓力太大,這出“學術父女檔”說不定真能蒙混過關。
往深了想,這事兒暴露的何止是學術不端?分明是整個教育評價體系的bug。當SCI數量直接兌換獎學金、保研資格,當專利證書變成升學簡歷的裝飾品,科研早就異化成了一場“軍備競賽”。有網友比喻得妙:“14篇SCI就像斗地主連續14把王炸,現實里博士生為1篇SCI熬白頭的比比皆是。”更可怕的是,這種“拼爹式科研”正在摧毀寒門學子的上升通道。就像評論區的網友說的:“以前說寒門難出貴子,現在連實驗室門都摸不著。”
不過把鍋全甩給劉副院長也不公平。翻翻評論區,多少人在說“這種事兒太多了”?從高校到中小學,從科創比賽到保研加分,但凡有點資源的地方,總能看到“全家總動員”的戲碼。有網友調侃:“老公發化學論文帶老婆,現在連孩子都安排上了,這哪是學術圈,分明是家族企業。”更有人直指要害:“協和4+4項目、昆明小學生科創比賽,哪個不是特權特供的暗門?”
重慶大學這次能快速處理,說到底還是形勢所逼,輿論倒逼的結果。就像那位網友說的:“不曝光就沒事,一曝光就殺雞儆猴。”可問題是,總不能每次都靠網友當“學術紀委”吧?要我說,與其搞那些“舉一反三”的表面功夫,不如學學國際經驗。德國早就推行學術不端終身追責制,美國高校對論文署名卡得比高考改卷還嚴。咱們倒好,處理學術腐敗像打地鼠,這個摁下去了,那個又冒出來。
說到底,破除“學術拼爹”得靠兩記重拳。第一拳砸向評價體系,別再把SCI數量當KPI,多看看研究有沒有真創新;第二拳砸向監管機制,建立導師-學生-院校三方誠信檔案,讓每個署名都經得起溯源。當然,最根本的還得扭轉“不能輸在起跑線”的焦慮。就像網友說的:“老父親想讓孩子少走彎路,結果把孩子推進了坑里。”當家長們不再把論文專利當成升學籌碼,或許我們的學術圈才能真正回歸“求真”的本心。
現在劉某喬被撤了獎學金,她爸丟了副院長職位,這場鬧劇看似收場,但評論區那句“冰山一角”卻讓人脊背發涼。從協和到重大,從博士到本科,學術不端的幽靈始終在暗處游蕩。要我說,與其每年畢業季搞那些反學術不端宣誓,不如先查查有多少“學術二代”正頂著父母的光環招搖過市。畢竟,當SCI論文變成“父愛禮物”,傷的不僅是學術尊嚴,更是無數寒門學子用知識改變命運的希望。
你怎么看待這件事?歡迎留言他了。
(圖源網絡,圖文不相關,侵聯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