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幾天,福建8歲男孩鄒某樽和家人在下山途中失聯的消息,牽動了無數人的心。
目前鄒某樽已失聯了超120小時,福建及國內多支救援隊伍,攜帶無人機、熱成像儀、搜救犬等搜救設備,不分晝夜,不間斷進行拉網式排查,并對核心區域進行了多輪地毯式搜索。
不幸的是,截至目前,依然沒發現鄒某樽的行蹤。
之前,網上還有人一度傳言稱男孩被找到了,說是表哥在社交媒體上親自發聲,結果被證實是假消息。
被找到的男孩,是4月2日跟隨父母回老家祭祖,獨自走失的廣西8歲男孩。
在經過當地民警和政府人員、熱心群眾,整整6天大規模地尋找之后,終于在山里的一處小溪邊發現了男孩。
真是不幸中的萬幸。
目前男孩已安全回家,并去醫院做了相關檢查,身體除了被劃傷之外并無大礙。
希望福建8歲男孩鄒某樽,也能盡快被找到。
鄒某樽是福建莆田荔城區黃石鎮人,5月4日這天,父母帶著他和10多歲的大兒子,還有另一個10多歲親戚家的男孩,一起去仙游縣西苑區石谷解爬山。
幾人爬了4個多小時,才爬到山頂,在山頂拍照逗留了約半個小時。
事后游客林先生發現,自己當時攝像頭恰好拍到了鄒某樽。
他身穿黑色條紋上衣、深色牛仔褲,腳穿藍綠色運動鞋。
在林先生的中,鄒某樽先是舉著一面小國旗,坐在寫著“閩中第一高峰 海拔1803.3米”的大石頭上,后來又在石頭附近的空地上行走。
這條也被鄒某樽的媽媽證實,是鄒某樽走失前的影像,當時他就在距離孩子不遠處的位置。
沒過多久,他們就開始下山。
據孩子的媽媽說,當時她和孩子的爸爸都沒什么力氣了,就走得比較慢,而三個孩子精力旺盛,很快就走到了前面,他們根本就追不上,就和孩子們約定在下山途中的小賣部會合。
最后一次看到小兒子的時間,大概是下午1點左右。我們和3個孩子之間的距離,大約幾百米。
但等夫妻倆到達小賣部的時候卻發現,只有兩個大孩子在,鄒某樽卻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起初,媽媽還以為鄒某樽比較調皮,可能跑到附近去耍了,結果左等右等都沒等來小兒子,問周圍的人也說沒看到。
最后,夫妻倆立刻報了警。
02
從這條路上的監控顯示,鄒某樽最后出現的地方是在半山腰安全屋和山頂的小賣部之間,大概位于海拔1600米到1700米左右。
而經過安全屋的老板確認,失聯男童絕對沒有往山下走。
目前最有效的信息,就是當時在石谷解岔道附近,遇見過他們一行人的目擊者。
他們都與鄒某樽直接碰過面,還見到過鄒某樽的哥哥和父母。
其中一位,就是上面提到過的林先生,他恰巧拍到鄒某樽的時間大概是下午2點多左右,之后好像他們一家人就下山了,再后來鄒某樽就失聯了。
還有一位網友杜先生,在當天下午2點30分左右,和朋友在一個小山坡處遇到過鄒某樽,當時他一個人走在下山的路上,看到這么小的孩子爬到這里,他們感到很震驚,所以印象特別深。
杜先生還上去問他“幾歲了”、“是不是一個人”,孩子沒說話,只是搖了搖頭,看起來臉色慘白。
2分鐘后翻過坡頂,杜先生還遇到了男孩的父母,還上前詢問了前面是不是他們兒子,兩人說孩子走太快了,根本追不上。
據杜先生說,這個小山坡距離小男孩家長所說的小賣部,大約20分鐘的路程。
接到報警后,當地第一時間就出動了大量的搜救力量,想趕在48小時黃金救援時間把孩子找到。
可惜,截至5月10日中午,搜救人員已連續作業了5天,依然沒有找到鄒某樽。
關注此事的網友們,也發表了自己的意見。
一些網友認為,孩子可能有墜崖的風險,建議搜救人員可以按照這條線索搜尋。
目前已有搜救人員捆綁繩索,下到懸崖下面進行搜尋。
還有一些網友認為,小男孩有可能是跟著其他的人一起下山,結果走錯了路,到了周圍其他的地方和鄉鎮,可以去周邊的鄉鎮尋找。
要知道如果孩子還在山上,無論什么情況,晚一天找到,生還的可能就會更低。
一位正在參與小男孩搜救工作的搜救人員表示,這么多天來,山上的天氣時好時壞,很考驗他們的搜救工作,前幾天山上還下了雨,氣味都被沖散了,搜救犬也無法發揮最大的作用。
搜救的隊員也很不容易,每天要上到搜救點就要爬一兩個小時,對體力有很大的考驗,每天他們都要經歷,上山、下懸崖、溪谷、樹林、草叢,還會被螞蝗吸血,扭傷腳,劃傷,累的只想躺下。
但一切為了孩子,想盡快找到他。
最后,他感慨:
時間點就消失了十多分鐘,不可能憑空消失。
據公開資料顯示,小男孩失聯的仙游縣石谷解,是莆田市境內最高峰,有1803.3米,由于海拔較高地勢較差,山上經常有霧氣,但平時常有登山愛好者慕名而來爬山徒步。
不得不說,這場看似意外的失聯事件,其實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03
首先,這里雖然經常有當地人來爬山,而且在網上還是小眾打卡勝地。
對,又是“小眾打卡勝地”。
看到這幾個字,就已說明了一切。
當地相關政府部門已經證實,石谷解不屬于景區,周圍也有警示牌,天氣不好的話是不能上山的。
而且當地的居民也反映,山上有蟒蛇。說明無論爬山還是徒步,這里都不是最佳的選擇。
可偏偏還是有人來“到此一游”,總絕對自己永遠不會成為“不幸”的那一個。
真是太多的血淚教訓告訴我們,不要輕易無視警告牌,不要擅自踏入野景區,不要輕信網上那些“絕美小眾打卡地”的照片。
江蘇南京一所大學的大學生小熊,因為在網上無意中看到一篇“打卡攻略”,說夜晚的南京西站非常美,是絕佳的拍照勝地。
隨后,小熊被博主PO出的打卡照片所吸引,也想如法炮制,拍出這種絕美的照片。
利用在南京讀大學的便利,在某一天的晚上9點,小熊和另外兩名年輕人進入南京西站內“打卡”拍照。
可正當小熊爬上一輛火車車廂的車頂后,突然被高壓電弧擊中,直接墜落倒地,全身50%燒傷,直接就被送進了ICU。
當時和小熊一起前往的同伴說,他們也是根據攻略上的指引去的,而且攻略上還說這是一個“廢棄”的車站,不料悲劇就這樣在眼前發生了。
隨后,據相關工作人員證實,車站并沒有廢棄,一直都在運營。
而且小熊當時攀爬的車輛端梯上部,就清楚地寫著“電化區段,嚴禁攀登”的標志,攀爬位置一側接觸網桿上還有“高壓危險”標志。
可惜,這些都被小熊的僥幸心理所一葉障目了。
還有在上個月,4月19日發生在云南昭通魯甸縣牛欄江段的悲劇。
同樣是一群人看到網上“小眾打卡地”的推薦,慕名驅車前來打卡,沒想到因水位突然上漲,多名游客來不得撤離被困河道中。
現場多人自發參與救援,但最終3名施救者及1名被困者不幸遇難。
這兩年太多類似的新聞告訴我們,千萬別去未開發的野生景點,可依然有人拿自己的命來賭明天,最后輸的永遠是人類自己。
大自然不僅是慈愛的母親,也同樣會是冷酷殘暴的惡魔。
04
其次,在陌生的地方,你永遠是未成年人安全的第一責任人。
雖然有些馬后炮,但我依然要說,有些大人對孩子的看管意識非常薄弱。
總覺得小男孩也一點沒什么關系,小男孩皮一點沒什么關系,小男孩就應該是脫韁的野馬……
可你有沒有想過,周圍的環境是不是你家小孩熟悉的環境?是不是你家小孩萬一遇到危險可以自保的環境?
如果你能確保,你家小孩在遇到危險時,依然能在這樣的環境里第一時間求助,那適時放手也沒什么。
但前提是,這樣的環境你熟悉,你家小孩熟悉,并相對安全。
可鄒某樽失聯的地方,并不是他熟悉的環境,而且他才僅僅只有8歲。
雖然8歲的小孩不算小,但對于兩個10多歲的哥哥來說,他還是弱了一些。
而把8歲的小孩交給兩個10多歲的男孩,難道不是父母的一種失職嗎?
身為父母,我也非常理解鄒某樽父母此時此刻的心情,但我依然想說,特別是在這種高危的環境下,抓緊自己的孩子,才是對年幼孩子最大的保護。
據知情人說,當時兩個10多歲的大男孩走在前面,鄒某樽獨自走在中間,父母走在后面。
也就是說,鄒某樽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獨行。
雖然不知道他為什么看到自己趕不上哥哥們,沒有讓哥哥們等等他,也沒有坐下來等一等后面的父母,而是臉色慘白地繼續行走。
如果那一刻他坐下來等一等父母,也許就不會失聯了。
也許這樣的事情不可能在每個人身上發生,但發生一次就是一家人的滅頂之災。
一次的僥幸,也許不會出現意外,但次次的僥幸,就沒人能保證可以一直幸運下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