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武醫院為何要合并、組建新的神經外科?帶著這一疑問,“醫學界”專訪了科主任張鴻祺教授。
撰文 | 郭雪梅
責編丨汪 航
“新神外,新未來”。
前不久,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以下稱“宣武醫院)官微發文宣布,醫院神經外科進行優化調整,將原有的功能神經外科與神經外科合并,組建新的神經外科。
合并后,新的神經外科下設9個亞專科,包括神經脊柱中心、腦腫瘤中心、功能神經外科中心等。此外,宣武醫院的原神經外科與原功能神經外科門診也正式合并運行。
宣武醫院神經外科是中國神經外科的發祥地之一。相比神經外科,醫院功能神經外科成立時間較晚,2000年才正式獨立建科,但也是我國功能神經外科領域的第一個專業科室。
據“醫學界”了解,此前宣武醫院這兩大科室均為獨立運營,但隨著神外與功能神外的合作診療增多、科室資源整合需求加強等因素,醫院決定將兩大科室進行合并調整。
宣武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張鴻祺告訴“醫學界”,此次合并更多是行政層面的調整,新神外將在患者服務、人才培養、資源整合、學科發展等方面進一步提升。
“這是宣武醫院順應新時代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而做出的調整。我們未來會朝著打造神外‘高原上的高峰’的方向努力。”張鴻祺說。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召開神經外科干部任職大會/本文圖片皆來源于宣武醫院
兩大科室既獨立發展,又緊密合作
從無到有、由弱到強,幾乎是貫穿宣武醫院神經外科和功能神經外科發展的兩大關鍵詞。
1958年,宣武醫院正式開院,神經外科作為重點學科同步成立。在趙以成教授、王忠誠院士等老一輩專家的帶領下,宣武醫院神經外科迅速成為中國神經外科的“搖籃”。
趙以成教授被譽為“中國神經外科之父”,早年他曾在國外留學,大量學習神經外科的臨床知識,并參觀其他國家優秀的神經外科中心。
1958年,他回國后來到宣武醫院,不僅建設了國內首屈一指的宣武神外,還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神經外科研究機構——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
第一任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所長、宣武醫院院長趙以成與全所人員合影
王忠誠院士是我國神經外科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曾擔任宣武醫院神經外科主任,他在腦血管病和腦腫瘤等領域取得了多項開創性突破,奠定了宣武醫院神經外科在國內的領先地位。
隨著神經外科的不斷發展,功能神經外科的重要性逐漸凸顯,成為其重要的分支。我國功能神經外科學起步于立體定向技術,這種技術早期主要用于手術治療帕金森病和精神疾病,尤其以治療帕金森病最有代表意義。
1998年,李勇杰教授在宣武醫院完成了國內首例立體定向“細胞刀”手術。此次手術效果顯著,接受手術的帕金森病患者手部的震顫在術中就逐漸停止。
同年,宣武醫院創辦北京功能神經外科研究所,并從2009年開始,其腦深部電刺激器植入量連續多年穩居全球第一。
1998年,北京功能神經外科研究所成立
不過,功能神經外科在醫院正式獨立建科是在兩年后。功能神經外科中心黨支部書記李建宇告訴“醫學界”,功能神經外科在發展初期還只是神經外科下的一個小組,隨著功能神經外科疾病譜的不斷擴寬,科室規模逐漸擴大,獨立成科也就順理成章。
他回憶道:“最早我們只治療帕金森病這一類運動障礙病,后來慢慢加入了癲癇、疼痛,再到神經脊柱疾病,這種擴展也讓功能神經外科從最初的20多張床位,逐步擴大到如今的60張床位。”
2000年,宣武醫院功能神經外科正式獨立建科,成為國內第一家獨立編制的功能神經外科。這一舉措也標志著功能神經外科學在中國正式成為了獨立學科。
成為獨立科室后,宣武醫院功能神經外科發展迅猛。20余年間,該科室已完成了近3萬例手術,并憑借治療病種齊全、技術手段先進、醫護臨床經驗豐富以及全球規模領先等優勢,成為該領域內全球頂尖的機構之一。
在發展過程中,功能神經外科始終和神經外科保持著緊密聯系。例如,立體定向技術在帕金森病治療中的成功應用,為神經外科的精準治療提供了新思路。同時,功能神經外科在腦深部電刺激、迷走神經刺激(VNS)等技術上的創新,也為神經外科的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李建宇書記表示,這種聯系不僅體現在技術共享和學術交流上,還體現在多學科合作模式中。
以醫院功能神經外科下的癲癇中心為例,通過整合神經外科、神經內科和神經放射科等多學科優勢,醫院于2021年獲批成立癲癇臨床診療與研究中心,并構建了多學科整合、醫工交叉的診療團隊。
打造神經外科“高原上的高峰”
既然獨立發展成效顯著,為何還要合并組建新神外?
宣武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張鴻祺告訴“醫學界”,合并的想法由來已久。過去,神經外科和功能神經外科雖然在業務上有所交集,但在行政管理上相對獨立,這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資源共享和學科協同。
近年來,隨著醫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神經外科各亞專科之間的技術差異日益顯著,學科間的協同需求愈發迫切。
“合并是1+1>2,通過打破行政壁壘,促進學科間的交叉融合,實現資源深度整合。這不僅能讓醫院為患者提供更高質量的醫療服務,也能為醫生搭建更高水平的職業發展平臺。”張鴻祺說。
特別是對于年輕醫生而言,合并后的平臺更加廣闊,能為他們的成長提供系統的培訓。
張鴻祺主任指出,過往行政上的分割會限制年輕醫生的視野和發展,而合并后,他們將能接受更全面的教育和指導,包括臨床技能培訓、科研能力培養等,為未來在神經外科領域的深入研究打下堅實基礎。
張鴻祺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與年輕醫生交流
然而,合并的實施并非一蹴而就。在此次合并過程中,如何整合科室、優化資源,以及在新管理制度下如何發揮合并的最大作用,都是不小的挑戰。
以合并后新設的9個亞專科中心為例,此次合并提升了神經外科和功能神經外科原有亞專科中心的地位,任命各中心負責人擔任學科或學術帶頭人,按照醫院中層副職崗位干部管理。
這是醫院經過深思熟慮之后的結果。張鴻祺主任介紹,通過任命各中心負責人為學科帶頭人,可以使每個中心主任能夠更大限度地掌控醫院的公共信息和資源,而神經外科在大方向上的作用是協調,“我們更多的是做好平臺建設,為大家賦能。”
合并后的神經外科將如何發展?張鴻祺主任用“高原上的高峰”來形容他們的目標。他表示,合并后的科室將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提升,打造更高水平的平臺,讓每一個醫生都能夠站在這個平臺上實現更好的發展,進而提升醫院在國內外的影響力。
這種提升也將為患者帶來諸多實質性好處。例如,通過整合資源和優化流程,患者將享受到更高效、更精準的“一站式”醫療服務。同時,合并后的科室能更好地發揮多學科協作優勢,為復雜病例提供更全面的診療方案,減少患者在不同科室間的奔波,抓住最佳治療時機。
作為國內頂尖的神外科室,宣武醫院此次合并備受外界關注。張鴻祺主任表示,此次合并是順應醫院與學科發展的一項舉措,但并非適用于所有醫院,“科室的分與合,需要根據科室或團隊所處的發展階段和環境來決定。”
但宣武醫院可以提供的經驗是,科室調整始終是為了追求更高的工作效率、更好的醫療服務,以及更深入的學科交流與發展。組建宣武醫院新神外正是基于這一理念的一次嘗試。
宣武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張鴻祺
面對從原神外主任到新神外主任的角色過渡,科室結構更加復雜、管理團隊也更為龐大,是否感到挑戰和壓力?張鴻祺主任也向“醫學界”分享了他的感受。
“我其實比之前還要放松一些。現如今,大家做事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普遍得到提升,內心的信念感與使命感更加強烈。”張鴻祺說,作為科主任,他更明白自己的首要任務是為所有人做好服務工作,“讓大家一方面能夠聚在這樣一個高水平的平臺上共同做事,另一方面也在技術層面為大家提供一點指引。”
站在新的起點上,張鴻祺對科室未來發展充滿信心。隨著醫學技術的革新與學科融合的深化,宣武醫院神經外科將在國內外神經外科領域持續領航,未來值得期待。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