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科技記者|北京報道
當我們都在盯著大模型的參數競賽時,AI真正的風暴可能已經從側翼開始。QIAI,這個在融資新聞里一閃而過的新名字,不靠爆款發布,也沒有明星團隊站臺,卻在To B市場切出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切口——做一個企業級AI系統平臺,低門檻、高復用、開箱即用,直接跳過技術門檻、部署門檻,越過所有AI“怎么用”的門檻。更準確地說:它不造模型,而是把模型封裝成一個“企業專屬的AI操作系統”。
你甚至可以說,這就是一套企業AI的“拼多多打法”:夠用、便宜、快上線。不驚艷,但實用;不科技感炸裂,但能干事。大模型巨頭們還在大本營構筑性能堡壘,QIAI已經從后門切進了企業的系統中樞。不是炫酷的AI對話,而是“誰替企業干活”:寫個PPT、設計一個圖、回答客戶問題、自動招人、財務預算分析、政策文件理解……這些看起來瑣碎到不值得談的應用,恰恰才是企業最真實的需求。你能想象嗎?一家縣級小企業,不懂模型,不懂Prompt,也沒有數據科學家,只要登錄QIAI,三分鐘內就能上線一個自己的AI客服,再搭一個AI文檔助手,接著再接入自己的官網、小程序、公眾號。別看小,它就是“能動”。這個邏輯在中國有天然市場:就如QIAI在新聞稿里說的:7000萬家中小企業,沒預算,沒人手,但每一家都希望AI能幫自己干點事。
而QIAI的出現,正好給了他們這個能力。
對AI行業來說,這不是產品上的沖擊,而是“話語權”的轉移。
以前是誰控制模型,誰就擁有權威。未來,誰控制使用路徑,誰才擁有市場。因為企業的AI,不靠誰跑得快,而靠誰“最先讓他們用起來”。
大廠習慣性忽略了這塊市場。低端、邊緣、臟活累活不愿碰。結果,QIAI這些平臺就從縫隙中切了進來——從企業操作系統底部生長,一旦深入,就變成根,變成操作習慣,變成遷移成本極高的“數據圍欄”。一旦它把“AI用法”定義為“在QIAI平臺上運行”,模型就淪為后端接口。你參數再強,也要先過它的接口分發——你能做的只是被調用,而不是被選擇。
這不是第一次技術權力從中心轉移。回頭看看,曾經誰在乎企業微信?誰認為小程序能打穿App生態?誰又預料到抖音會讓百度丟掉信息分發的王座?它們沒有選擇硬剛核心,而是從使用頻率、場景穿透、接入習慣、開發者生態等看起來不夠“核心”的地方反向蠶食。今天的QIAI,就是這類路徑的AI版本復刻。如果大模型公司還在等待“規模化時機”,別忘了,這類系統平臺已經把“規模化路徑”占住了——你是能力提供商,但你不是選擇權擁有者。而這,才是大模型生態里最容易被忽略,卻最致命的一擊。
QIAI會不會最后變成一個超級平臺?不好說。
但它已經證明了一件事:企業用AI,不是從最強能力開始,而是從最方便的系統入口開始。你有GPT-5,它不懂怎么部署;你有3萬億參數,它只想趕快發個公眾號;你有千億資本,它只在乎“這個月能不能少招一個客服”。所以,真正決定To B AI市場未來的,不是模型規模,而是系統路徑。
不要等這些平臺“平臺化”了、生態做大了、企業數據沉淀下來了,大模型們才恍然發現:你還在圖紙上畫城墻,他們已經從側門走進來了。
這場企業AI的戰役,后路已經有人在悄悄攻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