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沒覺得記憶力有多重要,兒子上小學之后,發現需要記住的東西不是一般的多。
你想想,學習不但要理解所讀所聽的內容,還要記住所學的知識。光有理解力,沒有強大的記憶力去儲存新學的知識,學起來也是很費勁的。
當爹媽的,自然希望自家娃學習頂呱呱,新知識想記就能記牢。那怎么做呢?
其實不必舍近求遠去報班,每天重復做2件事,就能訓練到孩子的記憶力。
第一件:聊天,大量地聊天
工作記憶是一種為了完成某件事而臨時存儲、處理和檢索信息的能力。對話、計算、閱讀還有學習,都要用到它。
舉個例子。
數學老師一邊寫板書一邊說,“把15加27的和,再減去8。”
小孩要記住老師所說的要點,然后邊想邊計算,中間還要把心算出來的42記住,才能把“42-8”這個減法算出來。
若工作記憶比較差,那他就會很快忘記他聽到的內容,跟不上老師的節奏。
日常生活也會遇到這樣那樣的煩惱,比如容易分心、讀不好寫不好,經常丟三落四,說個事情也表達不清,無法應對意外情況,等等。
那怎樣跟孩子聊天,能有效保證訓練到他的工作記憶呢?
①在對話中嵌入需要多步處理的信息
“幫媽媽從冰箱里拿一個蘋果,洗好后切成3塊,再用藍色盤子裝好拿過來。”
②回憶+提問細節
你問:“還記得上周六我們在公園看到什么嗎?先看到什么?然后發生了什么?”
他答:“先看到彩虹..……然后小狗跑過來..……”
你說:“對!彩虹有幾種顏色?小狗是什么顏色的?”
注意,兒童的工作記憶容量≈年齡+1(成年人是7±2個),因此要從2個信息單元開始,逐步增加到4-5個。
第二件:朗讀,大聲地朗讀
研究表明:單靠聽覺獲得的知識,3小時后能記住60%,3天后只記住15%;單靠視覺獲得的,3小時后的留存率為70%,3天后是40%;而視覺聽覺并用的,3小時后高達90%,3天后也能記住75%。
朗讀時,眼睛看,嘴巴讀,耳朵聽,三重感官刺激,自然能夠更加深入地撩撥大腦神經系統,增強記憶。
要知道,腦細胞會對帶有感情色彩的信息產生強烈反應,而海馬體又能對信息“加權”,你大聲地讀,重復地讀,聲情并茂地讀,海馬體就會產生的這樣的錯覺:每天都在做,看來很重要,也許對生存有用。
于是,這些信息就得以保留下來,有機會轉移到長期記憶。
更重要的是,重復朗讀能讓大腦神經元連接得更深更廣,不但地激活記憶神經系統,還有助于“閱讀腦回路”的形成。
經常輔導作業的家長就知道,現在的數學題都繞來繞去的,尤其是應用題,理解力差一點的,連題都讀不明白。況且在語文里,閱讀理解的占比也不低,從小大量閱讀的孩子,能快速抓到重點,學起習來不費勁。
所以,閱讀還得從小抓。
小朋友喜歡一個故事反復聽。這是因為大腦還沒發育好,記不住所有詞句。但他又想知道整個故事,就只能一遍遍聽。這樣大腦才能慢慢記住、理解,搞懂整個情節。
總之,不怕反復讀,按照孩子的節奏來,直至他理解就對了。
孩子會識字認字后,可以引導他自己朗讀,但不建議一刀切。
雖說書上有拼音,也認識不少字,但還是很生疏的,讀起來磕磕絆絆的,其帶來的挫敗感遠大于故事帶來的喜悅。慢慢地,他就對閱讀不感興趣了。
每天聊聊天、讀讀書,看起來很簡單,但做到極致的重復,卻需要很大的耐心。可是一旦堅持下來,某天你會突然發現:這小腦瓜,怎么啥都記得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