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文武全才有很多,辛棄疾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
網上有句話形容辛棄疾非常貼切,文人里最能打,武將里最有才。
這里用上“最”這個字,可能很多人不服。
但大家可以想想,翻開厚重的歷史書,你還能從中找出幾位,既能在戰場上橫刀立馬、萬軍叢中七進七出的 “鐵血戰將”,還是筆力千鈞的 “詞壇巨匠”,文壇的一代宗師。
可宋朝那種沒志氣、膽氣的官家,對武將一直是打壓的,尤其還是辛棄疾這般文武全才,身上還貼有“北歸人”標簽,更是不敢重用,這也使得縱有一身本領,滿腔熱血的軍事天才,只能坐板凳。
辛棄疾扛著戰功簿回南宋時,朝廷大多給他安排一些無關緊要的閑差,從三十三歲到六十八歲,辛棄疾基本是在當"田舍翁"。
他的一生,在理想與現實的拉扯中跌宕起伏,長達二十多年的閑居生活中,他無奈的將滿腔的悲憤與豪情寄托在詩詞創作中。
公元1181年,又被彈劾下崗的辛棄疾在江西上饒閑居,上饒城西四十里有處黃沙嶺,有清泉怪石,山水風光絕佳,是個天然氧吧!一個夏天夜晚,他在黃沙嶺散步時突然下雨,差點淋成落湯雞,事后他就這次經歷寫下了一首充滿生活氣息的詞作:《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詞的開篇便是千古名句,作者就像一位技藝高超的畫家,借用一些夏天常見意向,就勾勒出一幅生動的夏夜圖景。
月光灑在樹枝上,突然驚飛了停在枝頭的喜鵲。光線的變化,讓睡著的鳥嚇醒,撲棱棱的動作使得樹枝也在搖晃。
“清風” 緩緩吹來,帶來了半夜里蟬兒的鳴叫,“鳴” 字將蟬聲清晰地展現出來,開頭兩句有動有靜,有聲有色,寫出了月光的皎潔美好,夏夜的生機勃勃。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在彌漫著稻花香的田野間,人們談論著豐收的年景,耳邊傳來一片此起彼伏的蛙聲。
“稻花香” 是嗅覺描寫,彌漫著陣陣稻花的香氣,讓人感受到豐收的喜悅。農民們聚在一起,談論著今年的好收成,蛙聲也為這豐收的場景增添了熱鬧的氛圍。
這兩句藏著三重境界:嗅覺的稻香、聽覺的蛙鳴、心理的豐年,層層遞進,展現出一幅和諧美好的田園生活畫卷。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這兩句詞的視角再次轉換,詞人仰望天空,看到天邊只有七八顆星星若隱若現,還突然下起了雨。
前一秒還是朗月清風,下一秒則山雨欲來,點明了夏天易變的氣候,“七八個” 和 “兩三點”,都是虛數,在這里起到了強調的作用,既寫出了星星的稀疏和雨點的零星,又讓詞句讀起來朗朗上口。
只是這雨并沒有讓詩人太過狼狽,因為此時他正醉心于眼前美景,鄉土風情,即便下雨他也是全身心的放松,這才使得沒有太注意路程,出現了“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的情況。
“社林” 指土地廟附近的樹林。在一片蛙聲中,他走著走著越過“天外”,邁過“山前”,轉過小橋, 那間熟悉的茅店忽然就出現在眼前。
“忽” 字用得極為精妙,將那種意外的驚喜表現得淋漓盡致,也流露出自己對這次行程仍然有點意猶未盡的感覺,展現出他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辛棄疾這首詞平平淡淡,意象簡單,沒有用一個典故,也沒有堆砌華麗的語言,可憑借其巧妙的構思、高超的表現手法,從開篇美到結尾,都美到令人心醉。
時隔千年,讀到每次讀到這首詞,都仿佛自己置身于那個朗月疏星,清風微雨、蛙聲蟬鳴的美好夏夜。
那感覺,真好。
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