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要母親節了,商場里循環播放著《聽媽媽的話》,花店將康乃馨包裝成金光閃閃的“母愛勛章”,“母親節”成為各大商家的促銷招牌。
說實話,每當看到那些歌頌母愛和媽媽偉大的宣傳,我就在想,在家忙忙忙碌碌的母親們,真的需要這些被粉飾的贊美嗎?
1
社交媒體上鋪天蓋地的“超人媽媽”視頻里,女性單手抱娃做輔食的畫面收獲百萬點贊,卻無人看見鏡頭外堆積成山的待洗衣物和凌晨四點的安眠藥瓶。
社會對母親的集體想象,正在編織一張溫柔的羅網。
“五分鐘搞定營養早餐”“帶娃考研上岸”類內容點擊量是普通育兒帖的數倍,這種扭曲的期待催生了媽媽這個群體的焦慮。
產后抑郁越來越普遍,就診量激增,其中很多抑郁媽媽都曾努力扮演“完美母親”。
更殘酷的是職場,很多女性在生育后遭遇降薪或邊緣化,而她們的平均每日家務時長卻比丈夫多得多。
當我們年復一年在母親節歌頌“偉大犧牲”,實則在強化某種道德綁架。
就像那個在家長群瘋傳的段子:“媽媽是超人,所以活該全年無休;爸爸做頓飯,就是感動中國。”
這種畸形的價值評判,讓母親們連疲憊的權利都被剝奪。
2
在母嬰論壇的匿名樹洞里,藏著無數母親的血淚獨白:
“孩子高燒整夜,我抱著他坐在急診室,卻不敢在家人群里哭,因為要當‘定海神針’”
“產后抑郁最嚴重時,看著窗臺都在計算拋物線,但朋友圈里依然要發母子笑臉照”。
這些真實到窒息的獨白,與社交媒體上光鮮的“超人媽媽”形象形成刺眼對比。
神經科學研究揭示,產后女性大腦會發生顯著變化:杏仁核體積縮小導致情緒波動,前額葉皮質變薄影響決策能力。
但我們的文化卻習慣用“為母則剛”的教條,將正常的情緒波動病理化為“不夠堅強”。
某三甲醫院心理科醫生透露,接診的產后抑郁患者中,大多數曾被家人指責“身在福中不知福”。
這種集體規訓的后果觸目驚心。中國精神衛生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女性抑郁癥終身患病率是男性的1.5倍,其中超過半數發生在生育后五年內。
當社會高唱“母愛偉大”的贊歌時,是否聽見了那些被犧牲的鋼琴夢、創業夢、環球夢在角落里的嗚咽?
在“母親”身份覆蓋下,很多女性“忘記了自己喜歡什么“。
3
真正讓母親獲得解放的,不是母親節當天的朋友圈刷屏,而是把尊重融入365天的細節。
母親首先是享有完整權益的人,然后才是承擔育兒責任的個體。
真正的覺醒,需要整個社會完成一場深刻的自我革命。在每個女性成為“母親”身份之前,她們首先是“自己”。
心理學教授李松蔚曾說:“允許母親不偉大,是這個社會最大的進步。”
當我們停止用“完美”進行自我綁架,當母親們學會在深夜哄睡后給自己泡杯熱茶而非自責,當她們能坦然說出“我今天很累,需要幫忙”,這才是真正的自我接納。
母親節不該是感恩的獨角戲,而該成為全社會照鏡子的時刻。
當我們停止用“偉大”進行道德綁架,當父親們開始自然地推著嬰兒車走進咖啡館,當企業不再把哺乳期女性視為“麻煩制造者”,當每位母親都能在鏡子里看見完整的自己而非“孩子他媽”的標簽,真正的改變才會發生。
畢竟,最好的母親節禮物,是讓每個母親都能理直氣壯地說:“我先是我自己,然后才是媽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