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5月8日,由意大利ECC歐洲文化中心(the European Cultural Centre in Venice, Italy)主辦的2025年威尼斯國際建筑雙年展平行展“TIME SPACE EXISTENCE 時間-空間-存在”在威尼斯盛大開幕。
開幕式上,總策展人Rachele De Stefano,美國建筑師學會院士、Atelier Jones創始人兼首席建筑師Susan Jones,弗吉尼亞理工學院執行副校長兼教務長Cyril R. Clarke等發表了精彩演講。
東南大學建筑學院院長張彤教授團隊作品——湖北恩施“施州古城活態更新”項目(LIVING REGENERATION: Revitalizing Enshi Historical Town)受邀參展,與全球頂尖建筑作品同臺對話。
“施州古城活態更新”作品參展現場
“施州古城活態更新”作品參展現場
這是繼土家吊腳樓群“彭家寨”后,恩施又一文化地標登上這一國際頂級建筑盛會,以動態詮釋東方古城“生長式更新”的智慧。
“施州古城活態更新”作品
LIVING REGENERATION:
Revitalizing Enshi Historical Town
展覽地點:意大利威尼斯本博宮
Exhibition Venue: Palazzo Bembo, Venice, Italy
a 15th-century venue facing the Grand Canal
展覽時間:2025年5月10日 至 11月23日 10:00-18:00(周二閉館)
Exhibition Duration: 10:00-18:00, May 10th - November 23th, 2025(Close on Tue.)
作品展覽地點威尼斯本博宮(Palazzo Bembo)區位圖
“時間-空間-存在”的東方應答
主辦方Lucia女士表示:威尼斯雙年展包括藝術展和建筑展,首屆藝術展至今已超過100年,今年大主題“智能、自然、人工、集體”主題很開放,是為了吸引不同觀點、背景的參與者來到這里,相互激發新的靈感。而ECC今年的主題“修復、再生和再利用”(Reuse Restoration Regeneration)更加強調可持續性,這與恩施市政府和東南大學建筑學院合力推進的“施州古城活態更新”項目實踐的主旨是一致的。
“施州古城活態更新”項目
項目背景
施州古城,位于中國中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屬武陵山腹地、清江沿岸,是多民族互嵌共生、多元文化交流融合,且保存完整的歷史古城。
不曾中斷的歷史層積
古城始建于南宋淳祐三年(公元1243年),擁有800年建城史,歷經宋代土司城、明代施州衛、清代施南府、近代二戰時期湖北省臨時省會等重要時代變遷。2900米古城墻圍合0.6km2文化遺產核心區,施州城址內的不同遺產層積,構建了古城清晰可辨的歷史圖景,見證了古城歷時演變的連續性與包容性。
雜糅鮮活的市井生活
古城是一處生活的容器,容納了1.8萬當地各民族居民世居其中。寬街窄巷,拾階步道,如同細密絲線將各種風物編織其中。每日熱氣升騰的市井煙火,雜糅著傳統與現代、寧靜與喧鬧、平淡與精彩,承托著最為本真的生活和蓬勃不息的生命力,是古城固守的動人底色。
山水城林的地形建構
活態更新,見物見人,共生共建
施州古城是活著的遺產,更新改造要留住城里的原住民,保存斑駁雜糅的歷史質感和鮮活流淌的生活氣息,反對圖像化的復刻和木乃伊式的保護。將古城視為一個經脈互聯的活態整體,通過在一批廢棄的場地和建筑中注入呈現當代生活和非遺文化的新功能業態,點狀激活,使其煥發出新的活力。搭建多方共建的公共平臺,邀請世代居住在老城的居民和商鋪餐館參與到古城更新的各個環節中,創設一種“見物見人、共生共建”的更新機制。
施州古城活態更新總體模型照片
施州古城活態更新總體模型照片一
施州古城活態更新總體模型照片二
施州古城活態更新總體模型照片三
作品一 廢棄棉紡廠 / 考古遺址公園
兩座廢棄廠房的下方是建于14世紀的國保遺產施州古城城址。更新設計將廠房和整個場地改造成為一個城墻考古遺址公園,不僅集中展示古城城墻的歷史信息和考古發現,而且打開考古現場的封閉圍界,將歷史遺存作為激發城市公共生活的觸媒,使其成為訪客、研學師生和當地人會面交流的公共廣場。
廢棄棉紡廠現狀照片(攝影 陳顥)
考古遺址公園透視圖
考古遺址公園透視圖
考古遺址公園模型照片
考古遺址公園模型照片
作品二 廢棄監獄 / 史詩劇場
恩施第一監獄位于河流交匯處的岸邊高地,廢棄的建筑成為一處遺置的廢墟。更新設計完整保存其外部形態和廢墟氣質,將其內部改造成為固定展演土家族民族史詩的沉浸式劇場。兩個方案分別選取長篇民族史詩《梯瑪歌》和創世傳說《擺手歌》為藍本,將劇情結構轉譯為空間場景,形成陰陽交織、生死輪回的情節空間,最終實現從監獄到劇場、從戲劇到建筑的轉譯。兩個方案將交由當地土家族社區選擇實施。
廢棄監獄現狀照片
史詩劇場《梯瑪歌》
史詩劇場《梯瑪歌》模型照片
史詩劇場《梯瑪歌》模型照片
史詩劇場《梯瑪歌》場景炭筆畫
史詩劇場《梯瑪歌》平面圖
史詩劇場《擺手歌》
史詩劇場《擺手歌》模型照片
史詩劇場《擺手歌》分鏡圖
史詩劇場《擺手歌》平面圖
作品三 廢棄皮革廠 / 藝術衛城
皮革廠位于作為古城墻城防工事一部分的陡峭崖壁之上。更新設計將廢棄的廠房改造成為一座供當地藝術家生活、創作、展覽和交流的藝術聚落。在恩施古城的最高點,將工業遺址煥新成為閃耀藝術光輝的圣殿。
廢棄皮革廠現狀照片(攝影 陳顥)
藝術衛城沿江透視圖
藝術衛城內部透視圖
藝術衛城模型照片
作品四 城鄉街 / 山城天街
城鄉街位于施州古城南門外,依山勢蜿蜒而上,作為湖北省歷史文化街區,不僅是施州古城山水格局的重要空間錨點,同時承載著明清商驛文化與近代市井生活的雙重記憶。在無序亂建及古城人口空心化雙重沖擊下,如今的城鄉街正面臨城市記憶拼圖缺失的危機。更新設計通過大量研究和現場工作,對現有街區內建筑進行分級分類整治引導,通過點狀激活和空間整理,寫仿山城天街,激發煙火氣息,塑造古城民俗文化體驗長廊。
城鄉街現狀照片(攝影 陳顥)
山城天街透視圖
山城天街透視圖
山城天街模型照片
作品五 二戰郵局 / 微縮恩施酒店
項目位于二戰時期湖北省郵政總局舊址,歷史建筑與山地景觀有機共存,濃縮了古城特有的風貌,是體驗當地自然與人文特色的絕佳所在。“微縮恩施”將古城街道肌理、建筑風貌、傳統文化和民生智慧融入酒店設計,并植入多朝向、多戶型木屋作為“古城取景框”,讓酒店化身歷史記憶的容器,將被遺棄的歷史場域轉化為激活古城記憶的觸媒,實現“此時此地”與歷史時空的疊合。
二戰郵局現狀照片(攝影 陳顥)
微縮恩施酒店模型照片
微縮恩施酒店鳥瞰圖
微縮恩施酒店鳥瞰圖
作品六 爛尾棄構 / 老幼托養所
古城里大量年輕人外出務工,老人與兒童缺少陪伴。設計將古城中心的一棟爛尾樓改造為老幼復合托養所,讓老人與小孩相互依伴,滿足彼此精神需求。根據老幼的行為特點設計功能,并結合地形、防噪、采光等因素優化空間。該地從往昔廢棄、抗拒的姿態,轉變為和融開放的社區樂園。
爛尾棄構現狀照片(攝影 陳顥)
老幼托養所透視圖
老幼托養所模型照片
從彭家寨吊腳樓群的“活化再生”
到施州古城的“活態更新”
恩施正以建筑生態文化書寫
東方美學的世界敘事
若你向往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桃源
不妨踏上恩施之旅
這里,既有吊腳樓的原始淳樸
也有施州古城的煙火新生
等待你用腳步丈量千年傳奇
來源:東南大學建筑學院、云上恩施綜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