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慶大學一則通報引發軒然大波:該校材料學院副院長王某某被免職,其女兒在校期間獲得的榮譽全部撤銷。
原來,大四本科生劉某喬被曝發表14篇SCI論文并擁有多項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引發廣泛關注與爭議。這一事件因學術成就的“超常規性”及潛在倫理問題,迅速成為輿論焦點。
事件背后,隱藏著怎樣的學術不端與權力濫用?
"學二代"輕松碾壓普通學子的科研路,又折射出怎樣的教育不公?
事件最初引發關注,源于網友對重慶大學優秀畢業生劉某喬公示材料的質疑。
據多篇獲獎文章及學校推文介紹,劉某喬為重慶大學化學化工學院2021級學生,本科期間發表SCI一區論文5篇、二區論文9篇,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3項,并參與多項學術競賽獲獎。
對比學術界普遍認知——普通博士生年均發表2-3篇SCI已屬優秀,而劉某喬卻是“平均1.5月產出一篇SCI”。
此外,其托福97分、GRE322分,已獲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哥倫比亞大學等名校錄取。
而經檢索出的與劉某喬相關發明專利多達14個,最早的申請時間為2016年,那時,劉某喬還是一名13歲的初中生。
因優異表現而獲得國家獎學金的學生并不少,作為其中的代表榜上有名感覺還是挺幸福,但因榜上有名而“出名”卻始料未及。其實只要發表的高質量論文,獲得的各項專利經得起檢驗也無所謂,也絕不能讓“不怕查,經得起查”成為一個傳說,成為許多人夢寐以求的最高理想。
為了搞清楚事件是否屬實,有記者專門跑到知網進行驗證。一輸入劉某喬的名字,直接跳出14個與她相關的發明專利,雖然她只是參與者,但第一作者都是重大知名教授!
這位重慶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博導、手握48項國家專利的學術帶頭人,被在校學生證實為劉某喬父親。公開資料顯示,在劉某喬參與的14項專利中,有12項第一發明人都是劉某華教授本人,剩下兩項也都有其署名。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些專利涉及的電化學催化、廢水處理等領域,正是劉某華負責的國家級科研項目方向。
為了繼續證實,記者又跑到頂級論文檢索網搜索,一搜索又跳出與劉某喬相關的14篇SCI,她依然還是參與者,第一作者還是那幾個教授,劉某華、劉某龍和陶某元。
由于劉某喬學術論文掛名中頻繁出現劉某華、劉某龍等教授名字。
隨著輿論發酵,網友扒出更勁爆的信息:該女生的父親是重慶大學材料學院副院長,同時是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負責人;母親同為該校教授,在材料科學領域頗有建樹;多篇論文的合作作者中,均出現了父母的名字。
這一發現瞬間點燃輿論:“原來是‘學二代’!”“科研也能世襲?”“這是把實驗室當自家后院了?”
更有人指出,部分論文的研究方向與父親的項目高度重合,疑似“用父母的資源刷成果”。
例如,一項關于“納米材料制備”的專利,與其父親負責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幾乎一致。
面對鋪天蓋地的質疑,重慶大學一開始的回應只是“需匯報領導” ,這樣模棱兩可的態度,顯然無法平息網友們的怒火。
直到5月8日,重慶大學僅表示"高度重視并成立工作組",,并承諾“若發現不當行為,將按有關規定處理”。但對"是否存在親屬關系""成果實際貢獻度"等核心問題避而不談。涉事教授劉某華拒接所有媒體電話,校方科研處電話要么無人接聽,要么回復"正在調查",引發"護短"質疑。
5月10日,重慶大學發布情況通報:
經研究決定,給予劉某華黨內嚴重警告處分,免去研究生院副院長職務;按相關程序撤銷劉某喬獲得的國家獎學金等榮譽和獎勵。
雖然重慶大學及時給出了處理結果,但這件事在網絡上依舊掀起了軒然大波。
網友們紛紛對這種學術不端行為表示譴責,大家憤怒的不僅僅是劉某華父女的做法,更是對學術公平被踐踏的痛心。
在學術界,SCI論文和發明專利一直是衡量科研人員學術水平的重要指標,它們代表著科研的嚴謹和創新,是無數科研工作者夜以繼日努力的成果。可如今,卻被某些人當成了可以隨意操作的“工具”,用來為自己或家人謀取私利,這無疑是對學術尊嚴的極大侮辱。
學術不是世襲的爵位,科研更不是權力的游戲。
對此,你怎么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