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北歐三寶媽
一直以來,L對外宣稱,是我的合伙人,
其實她是我老板,更是我的伯樂。
不過今天不打算講我們之間的故事,
而是通過她女兒的事,聊聊給我們普通家庭的啟發。
01
沒有人不羨慕她的女兒
沒有人再羨慕她的女兒
她的獨生女從小穿梭于各個興趣班,
抵達過天南海北,
游玩過天上海底,
衣食住行拉到頂配,
一路國際學校,沒有升學壓力,QS前100高校留學生,
履歷打眼一看都算是精英里拔尖的。
結果畢業5年,只在上海工作過一個月,因為受了點職場上的小挫折,果斷打道回鄭州了,開啟了佛系躺平生活,
不出門,不社交,不婚不育不戀愛,
無欲無求,淡泊名利,專注打游戲,靠集各種皮膚獲取快樂。
L在公司給安排了一個閑職,她直接拒絕說:
“費那個勁掙的錢還不夠我買皮膚,再說咱們家又不差這點,我再努力也就是現在這個條件了吧”
L無言以對,這些年的富養回旋鏢終究是打在了自己臉上。
記得我表姐很久前就對我說過,
“女兒從小要啥給啥,因為一直抱著這點錢不會讓我發家致富卻能讓她開心的心態,
結果現在娃不愛學習,什么也不想做,物欲也很低,只在乎吃的,說自己長大后只要能吃好就行,
十來歲的小孩子比80歲的老人還佛系,還淡泊名利......”
當時不知道為什么,
現在懂了,一個詞可以解釋
童年富裕癥
指孩子在物質充裕的環境中長大,卻出現情感空虛、缺乏動力、抗挫力差等問題,
因為過早有過巔峰體驗,快樂的閾值被無限拉高,
有著太多選擇,反倒導致他們早早對周圍的一切失去了興趣,陷入無意義感。
內心獨白是再怎么努力也超不過父母給的,不如背靠大樹乘涼,
于是整天無所事事,得過且過。
反正自己想要的東西,爸媽都配齊了,基因里求生存的那一絲獸性逐漸歸零,
什么都不在乎,也沒辦法遷就任何人,
還會輕易地把任何東西拱手送人,反正也不是靠自己得來的,沒什么好珍惜,
在成長過程中,沒什么好期待的事情了。
02
爺爺柜子里的巧克力
以上2個并不少見的案例,歸根到底,
是在家庭可知的、可得到的富裕物質長期浸泡中,
孩子無法再找到人生的火花。
除了得到的太過輕松外,
還會產生個人無價值無意義感:我的一切都是父母給的,我好與壞不重要。
事實是,很多東西不是你自己搞來的,你就是不會快樂。
突然想起了小時候,爺爺有一個神秘的八斗柜,一直上著鎖。
我和妹妹都知道里面有爺爺在早市購入的巧克力,那時可是稀罕物,
他不會一次性全拿出來,會在過節或我們表現好的時候,開柜門,掰幾塊,然后再鎖起來。
然后,我們會更好的表現,爺爺會不斷地補貨,每次吃到靠自己得來的巧克力反而更香甜,
因為里面有“自我價值”的味道。
這些年,童年富裕癥逐漸還有往中產或普通家庭刮過來的趨勢,
家長們心甘情愿給著孩子遠超經濟實力的【過量美好】,卻發現孩子的后勁卻越來越不足,
越來越難取悅和滿足,
一個副作用就是,孩子有樣學樣靠物質建立的社交關系,很難真誠,
他無欲無求,
難防別人有欲有求。
說句實話,
我一點也不希望我的孩子年紀輕輕就淡泊名利,
像鴿子一樣在廣場上踱方步曬太陽,負責象征和平。
安貧樂道,至少是經歷過人生起落后的主動選擇,
而不是因為我的過度托舉,不費吹灰之力就什么都得到的被動選擇,
所以,我和飛爸做了一個共同的決定:
會好好待我們的孩子,會努力掙錢,但不會給他們留過多的財產。
一旦想通這件事,
反而與自己和解了,整個家庭的氛圍都松快了不少。
03
北歐精英圈子,
在這么富養娃
因為工作常年要和很多北歐的老牌兒企業深度合作,慢慢的,意外和很多企業負責人、商海弄潮兒成了很好的私交。
他們幾乎都是歐美各大名校的碩博,母校那名聲震的我耳朵嗡嗡響……
更絕的是,他們父母、祖父母輩兒就是從這樣的學校畢業,往往是家里孫輩兒在創業,奶奶輩兒還沒退休,在某大學做科研。
他們往往看著低調節儉,卻都是扎扎實實富了好幾代的家庭,
他們有一個共同點:教育方式完全看不出是有錢人,
和一個共同的目標:培養孩子內驅力。
比如我的一位丹麥企業家朋友F,孩子已經上大學了。
之前理解不了她,覺得她摳,和孩子坐飛機,
自己坐頭等艙,讓娃坐經濟艙。
她的富養之道就是:看見并滿足和回應孩子基本的、真實的需求,
并痛快、及時地滿足,
而不是自己想象出來的孩子的過高需求。
就算孩子有,她首先會肯定孩子的需求是合理的、美好的,
但需要你自己來實現。
因為從小培養這樣的觀念,孩子也不覺得有什么不妥,
其實大多數北歐普通家庭也是這樣,可能真的在經濟上無法滿足孩子要求,
但孩子也知道那是父母的問題,不是自己不配得,
未來依然可以通過工作賺取豐富物質生活,
你看,這絲滑的自驅力,不就來了。
04
內驅力,孩子生來就有,
但前提是,不被大人破壞掉
內部動機(內驅力),
是指能從中使得自己感到快樂、有趣而自發、自愿開展的行動。
制作它,無需配方,
因為內驅力是在愛和自由澆灌下自然長出,
藏在每個孩子本性中的潛在能力。
我們所能做的,是保護它,澆灌它,激發它。
怎么做,方法很簡單
做60分的父母
60分的父母,
既不像100分父母那樣,以孩子為中心,時刻回應孩子所有的需求,
像“直升機”一樣高管控,剝奪孩子的自主權;
也不像0分父母那樣,以自我為中心,過度忽略孩子的需求和感受;
他們是足夠好的父母,
會在孩子需要時,及時出現,提供支持,幫助孩子做選擇(而不是替孩子做選擇)
同時又能適當放手,
清楚什么是“孩子的事情”、什么是“自己的事情”,
給孩子足夠的空間,讓孩子擁有掌控權,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60分的父母,一旦能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
讓孩子擁有
1、掌控感——
自己決定自己的人生,學習上的事讓ta自己說了算
2、歸屬感——
讓孩子知道父母關心的是“我”,而不是“我”的成績,家庭、父母永遠是那個無論孩子做了什么樣的事情都可以溫暖他的避風港。
3、勝任感——
幫助孩子建立起對自身能力的認知,不逼孩子學習超出ta能力范圍的東西;
4、意義感——
明白學習的意義不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贏過他人和拿取文憑,
更是為了滿足好奇心和求知欲,感受那種一拍腦門“啊哈”頓悟的美妙。
就能最大限度地保護孩子的自驅力,
向著人生的海洋一騎絕塵。
最后我想說,
育兒這件事,本身就非常主觀,
我發自肺腑地認為沒有對錯之分,
都是在走一條未知的路,
評論區可以留下你的觀點或案例,
我們一起探討下~
--------End---------
作者:北歐三寶媽 來源:北歐三寶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