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以來,中國畫的現代轉型歷經變革與發展,不僅在藝術語言的現代性方面進行了多元實驗與探索,而且在激活中華文化本體內部的創造力方面進行了深刻的思考與開掘?,F代水墨人物畫因其不同尋常的時代屬性,在東西方文化觀念的碰撞與互融中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衍進路徑和面貌特征。從某種意義上說,現代水墨人物畫在文化品格、精神訴求和語言建構諸方面所取得的學術積累與藝術成就,見證并濃縮了現代中國美術守正創新的發展之路。秦嗣德屬伴隨著改革開放一起成長的一代畫家,他水墨藝術的社會背景、審美取向和觀察視界具有更加深刻的時代烙印和心靈軌跡。作為當代表現性水墨人物畫的代表人物,他以并行時代、不悖初心的進取與自覺,始終圍繞“人”的本體價值來構建自己的藝術天地,對傳統與現代、寫生與創作、研究與教學等課題展開深入的實踐與探尋,作品將人文關懷與審美經驗匯入時代的洪流,具有深邃的文化內涵與樸厚的宏博氣象。
2022年 《鄉戀》240×240cm 紙本水墨
一、在與時代互文中感知現實主題
改革開放帶來了中國文化藝術的巨大變遷和發展機遇,也使人們對20世紀中國畫現代轉型中的經驗得失有了更加客觀準確的認識?,F代水墨人物畫伴隨著現實主義的正本清源與時代發展,以嶄新的視角和感受直面現實主題,在傳統賡續與現代表達之間,不斷探索與創新,呈現出更加開放的格局和多元的面貌。秦嗣德主題性水墨人物畫創作注重在現實人文關懷中,通過表達個體與社會的依存關系來切近時代命題,從而形成一種文化的擔當。他認為“用萬物相依、眾生平等的哲學情懷,廣泛關注當下的各個層面,是對社會現實的真誠表達”。這種明確的文化主張和精神指向,使他的水墨人物畫能夠以日常生活敘事來透射人生況味,通過對時代生活的多向度觀察和反思,展現出人物的靈魂足跡和生存狀態,在主題闡釋與精神氣質方面與時代形成了緊密的互文關聯。
2020年《保安》 129x248cm 紙本設色
秦嗣德用“并行”而非“同行”來表述藝術家與時代的關系是頗具深意的。在筆者看來,“并行”是一種同向而有距離的前行,藝術家的“旁觀”態度,并非情感的疏離或隔膜,而是為了獲得相應自由的藝術表達空間,來完成自身的獨立判斷與陳述。秦嗣德早期的《出欄》(2004年)具有濃郁的風俗性傾向,憨態可掬的情態把握與造型夸張,體現出畫家取舍生活元素的特殊能力與修養,人物形象嗆人的煙火味,凸顯出原汁原味的“黑土地”特征,野趣淳樸的鄉土氣息撲面而來。
2017年 《遠退》180X98cm 紙本水墨
田黎明先生曾說:“嗣德的水墨人物畫來自他內心對樸素的向往,他對土地的感情、對農民的熱愛遠遠超出了他對鬧市的感知?!比纭对诖禾炖锪粲啊罚?010年)與《流動的鄉土》(2012年),兩幅畫作在時間上雖然有前后,但相近的構圖所形成的視覺呼應,卻有其味無窮且發人深省的內在關系。前者聚焦鄉村的留守老人,后者描繪四處漂泊的農民工,畫面彌散的迷惘與悲愴感,既是溫暖的關切亦是尖銳的叩問。畫中飽經風霜的人物群像,隱現出從生活的合力中去刻畫對象的深厚功力,在重構真實生活形態的同時注入了充滿韌性的生命力量。這些特定社會階層的勞動者“合影”,充盈著人性本質的善良和頑強,作品直抵生命的表達超越了具體地域時空的局限,彰顯了普適性的生存意識和生命本能。作者在喧囂的時代里,用心用情地安放關照小人物的悲歡,體現了藝術映照社會良心的文化自覺。
2018年《一手天下——觀山》 248x129cm 紙本設色
秦嗣德的水墨人物畫注重“平民立場與人文情懷并重”的雙向追求,他認為當下創作中存在的主題類同、語言相似、圖式概念的原因,是對當代社會現狀的觀察與表達“有技無道”的必然結果。因此,他在直面現實的“破題”中,不僅要求打開形式表象的窗口,而且能夠在觀念與精神的層面登堂入室。他注重透過現象看本質,從平凡普通的個體狀態中凝煉、捕捉群體意識和社會問題,并通過對人生價值與精神歸屬的追問與探究,去銘刻時代變革的印記。
《凝視》400X 240 cm 紙本設色 2O23年
《厚土》(2008年)的構思與表現就是一個典型案例,畫面中與土地融為一體的農民具有顯著的象征意味,他們聚集在沉沉的山巒線之下,異樣的胭脂紅膚色,在蒼茫沉重的墨色中產生了一種難以言表的視覺矛盾和心理反應;萬緒千頭的線條皴擦點染,形成極具動感的節奏與疏密相間的肌理,有一種如訴如泣的情感糾結與情緒釋放;樸拙的形象與濃郁的氛圍相得益彰,以強勁的視覺觸動解密了人與土地生死相依的血肉關系。《一手天下》系列(2018年)、《別——逆行者》系列(2022年)等作品關注的均是身邊的人和事,作者的視角平整溫和,那種小中見大、虛中見實的現實觀照,將時代的細密注腳了無痕跡地投射到對象的塑造表達之中,從而使作品具有管窺時代的功能和價值,在留下時代珍貴歷史鏡像的同時,增添了主題的感染力和穿透力。
2020年《一手天下———約會》129x248cm 紙本水墨
二、以普通人的歷史見證時代變遷
寫生在中國畫的現代轉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薛永年先生曾指出:“寫生,作為百年以來形成的美術新傳統,既是引進西學的產物,又是為糾正時弊對師造化的回歸,一方面推動了創作源泉的直溯,另一方面也促進了繪畫語言的豐富?!?尤其在現代水墨人物畫創作領域,寫生在提供新的認知世界的視覺方式與重拾中國傳統精神兩個方面拓展了表現空間與精神內涵。秦嗣德出身于專業院校并長期從事教學工作,不僅具備扎實全面的功力,而且具有不斷實踐的思考和積淀,這種往復研究所形成的螺旋上升過程,使他的寫生已不再是傳統意義所指涉的表現形式而具有了獨立的創作價值。
《小哥偷閑》200 X 200 cm 紙本設色 2018年
他認為:“寫生所獨具的原創意識會使藝術家的表現形式和造型觀念在直面現實中發生諸多可能性”“寫生推進了人物畫創作的表現深度,寫生的過程使藝術的表達更具主觀的思考和文化的自覺意識。”寫生與創作的交融互進,使他的水墨人物畫具有了別開生面的敘述方式和文化性格,洞悉人性的人物寫真,具有深刻的個人體驗與主觀表達,使日常生活與時代變遷、個體境遇與社會現狀,通過蕓蕓眾生的“肖像”景觀來見證呼應,實現了水墨人物的語境擴張與主題拓展,并形成了作品的當代情境與精神訴求。
2020年《干枯的河床》387x248cm 紙本水墨
秦嗣德的寫生創作力主通過個體心靈的塑造與剖析來擴張其在當代水墨人物畫中的概念轉換和表現意義,他顯然已經不滿足于人物在傳統筆墨與西方造型觀念的交匯中所呈現的一般樣態,而是從形象性與精神性兩個維度來切入人的本質和現實,將水墨的民族性與表現性融入當下文化觀念與時代審美中去深度思考與實驗探索,獨特的觀察角度與深刻的形象塑造構成了秦嗣德水墨人物充實而豐富的人文圖像志。他早期的水墨十分強調形象感的精確把握,尤重“補水墨人物寫生之入微之不足”,在即重筆墨又重形象深入刻畫的工寫結合中去以形取神,從而到達神形俱佳的境界。如《耳奇者》(2010年)《山澗》(2012年)等作品,形體特征的提煉夸張與偶態神情的精準攫取相輔相成,給人以多角度體驗之后的綜合凝現,有一種雖現于筆下卻長于泥土的厚實感與生命力。從人物的世相百態中去把握時代的脈搏,形象的真實性與現實感顯得尤為關鍵。秦嗣德的寫生具有較強的現實介入意識,他畫中的形象不是“符號”而是鮮活豐滿的“人”。他十分講究造型的格調和質量,在注重繪畫意趣和審美需求的同時,能夠傾情融入社會關懷和生命體悟。如2022年創作的《廣場》《保安》《一手天下——約會》等作品,不僅形象與人物的身份狀態貼合的天衣無縫,而且具有豐富的咀嚼細節和造型寓意。如果說看見也就意味著另類的碰觸——所見之處即所及之處,那么作者顯然將觸覺性的視覺透過對象的身體而探入了人的心靈,大時代中小人物的傲慢、歡欣、困惑、悲傷……躍然紙上。秦嗣德水墨人物中恰切與精準的形象敘事,即濃縮了個人的命運沉浮,同時也匯成了時代變革的共生截面。
2019年《山路悠悠》150x70cm 紙本設色
思想和認識支撐著創作,見識、格局、知識儲備決定著藝術家的輸出。秦嗣德人物畫高度的精神性傳達具有明晰而深刻的觀念輸出痕跡。他認為:農耕文明與都市文化的裂變矛盾所產生的文化飄移感與鄉土流動性,是一個值得世人警醒與重視的問題。作為“一個融入社會并與社會并行的藝術家,心智常常背負著一種悲劇式的沉重”,通過形象的精神性發掘來傳輸他的認知和體驗,成為他“舒壓”的重要途徑。他行旅岜沙、藏區、惠安等民族地區的寫生,作品聚焦的重點已不再是地域人文風情的采擷和展現,而是直抵人與自然交融后所煥發的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識。生活閱歷的積累與技法層面的自由,使他對形象“神”的發現和攝取具有了豐富的經驗。他從原始藝術的靈感淵源或形式資源中汲取養分,捕捉獨特民族文化所充盈的精神意象。
2017年《觀》 70cmX180cm 2018年 手工紙
如《小路悠悠》(2012年)《遠退》(2017年)《觀》(2018年)等作品,不僅把觀察到、感受到的東西畫出來,而且將骨子里的悲憫情懷、價值判斷、審美取向糅合在一起,通過形象的內蘊與張力,顯現出強烈的精神指向和觀念訴求。他的一些雙人構圖的人物畫,并置關系中的相互隔膜與淡然令人印象深刻;那種情緒的疏離感與神態的緊張感,形成了既沖突有相互制衡的特殊情境,具有現實詰問與社會反思的隱喻與象征,坦露出人性的多面性和復雜性。以赭紅為主調的膚色處理是他人物畫的標志性“表情”,這種極具刺激性的色彩渲染,給人一種張揚而神秘的視覺效應,在形象塑造上增擴了情感濃度和精神維度。秦嗣德寫生人物畫在堅守水墨本體語言與跨越文化觀念方面的學術追求與探索,能夠通過主體的視角與表達,將個人的面貌匯入時代的風景,誠實的主題回應與準確的精神注解,獲得了大眾的認同與共鳴。
2017年《天路》70x180cm 紙本設色
三、沉浸于時代場域建構個性語言
秦嗣德水墨人物畫的個性語言具有令人矚目的時代魅力與獨特面貌。他認為,“是每一個個體的尊嚴、個體的生存經驗,構建了藝術世界的普遍性語言符號……無論是獨立的寫生抑或主題性創作,即使是表達同一主題,藝術家也會從不同角度,創造獨立的視覺思考與呈現?!边@種充滿主體意識的“視覺思考與呈現”顯然依賴于對周遭世界的社會感知與生命體驗,置身時代現場,洞悉生活潛流,才能別具一格地建構具有深厚情感底色與豐富形式語匯的語言特質。他秉持“藝術的創造是對生活精神內涵的再現過程,藝術所生成的圖式是生活的圖騰,藝術在表現生活時是藝術家心聲的流露”的理念,借助每一個寫生的個體形象來延展水墨的表現性,潛心將時代氣象,審美品格,寫意精神,傳統基因等元素融入自己的水墨語言之中。表現主義的激情、原始主義的稚拙與“意筆互含”的筆墨延展,構成了他形式語言的基調;他致力于通過社會個體的形象塑造來反映一個民族、時代的精神崇尚和文化回溯,使認識與思索更貼近時代的文脈,并在開放的空間結構中,不斷充實完善具有表現意識和思想內涵的自我表達與個性呈現。
2014年《流云》70x140cm 手工紙
秦嗣德個性化的水墨語言具有格調沉郁的顯著特征?,F代水墨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與時代的審美需求是同步發展的,如果說生活經歷是藝術家藝術語言個性化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深厚的生活依托在秦嗣德的個性語言的建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他曾在《母親的生日》隨筆中談到,“樸素善良,樂觀剛強”是父母給予自己的最好禮物,童年的生存環境和生長經歷養成了他喜靜、敏感、悲憫的性格,“一直善良下去”的執念使他對土地與土地上人一往情深,樸素憂患的沉郁格調,是一種深植內心的情感發酵。如彌漫著苦澀凝滯情味的《逝去的村莊》(2019年),畫面籠罩的憂傷感既有對故土的眷念,亦是村莊的現代挽歌。這幅畫的圖式很容易使人聯想到劉文西先生的名作《祖孫四代》,但卻意趣迥異,因為人與土地之間的關系產生了歷史性的轉變。
2019年《逝去的村莊》2.4X2.4cm 紙本水墨
另外,若從形象塑造的角度來考察,兩者的語言不僅生動準確,而且均帶有深刻的時代烙??;同構異質的造型探索與筆墨實驗,不難品味出其中的傳承與演進。秦嗣德筆下的人物神情大多是專注凝重的,一方面,是因為寫生的情境所致;另一方面,也是他審美取向及性情的天然流露。如《守望》(2014年)《老梁》(2021年)等作品,卑微卻堅韌、憨厚且肅穆的形象刻畫,在沉郁風格中具有豐富的情感層次,既是個人心緒的傾訴,也是人間情懷、家國情懷的抒發。
2020年《廣場》193x248cm紙本水墨
秦嗣德個性化的水墨語言具有顯著的辨識度和原創性。他認為“語言樣式源于生活”“寫生具有藝術語言的原創性和當代性”,對寫生的鐘情與執著,也是他不斷錘煉、提升自身個性語言的一個重要途徑。他十分注重表現性水墨所蘊含的意境傳達與寫意精神,造型的意象化處理,圖式精神性建構,使他的作品在回歸內心的樸素與真實的同時,具有與眾不同的個性特征。如在《楊家池水墨印象》(2019年)《老河堤》(2021年)等作品中,他能夠通過對客觀對象的理解與表現,充分彰顯手繪過程中的創造性與偶然性,刪繁就簡,棄“熟”求“生”的造型與筆墨追求,產生了靈與拙、沌與澀渾然一體的繪畫質感和語言力量。這種在純粹情感維度中生成的辨識與征貌,是厚實的筆墨技巧與精確的造型觀念結合升華的結果,它“超于生活之境,從而達到技術手段與精神追求的完美融合”。
2023年作《月光》260x120cm 紙本水墨
英國作家愛·福斯特認為:人的日常生活是由時間生活和價值生活合成的。藝術如果能夠超越時間而彰顯價值,也就抓住了生命的本質。秦嗣德水墨語言的原創色彩,顯然源自于對生命本身的真切感受,如《岜沙的憂傷》(2016年)《干枯的河床》(2020年)等作品,通過經營一個畫面來經營一個意象,具像人物與非具像環境的結合,構成了超現實的象征意味;石窟壁畫、民間年畫等元素的借鑒融合,將視覺敘事的意義承載從表現生活上升到表現生命的層面。畫面內在形式邏輯所形成的秩序和形象氣質,轉化為精神性的造型語言,構成了作品新穎的視覺結構和意境,具有無可替代和不可復制性。
2019年《趕圩》 150x70cm 紙本設色
《并行——秦嗣德現代水墨作品個案研究》付梓之際,同名畫展也即將在北京畫院美術館拉開帷幕。作為階段性的學術梳理與展示,秦嗣德自然十分重視。他甚至還計劃在展覽之前去一趟大涼山,看看能否“憋”出幾件不一樣的“東西”。詩人普希金有名句:“一切都是瞬間,一切都將會過去,而那過去了的,就會變成親切的懷念?!弊YR秦嗣德的畫冊出版與展覽舉辦,他的藝術必將浸潤人心并給讀者與觀眾留下美好的記憶。異質才是藝術的生命,世界因不同而精彩。期待在創作上始終保持一份沉靜和清醒的嗣德,會有更多令人驚喜的佳作問世。
(文/許向群
2014年 《微笑》70X140cm 紙本設色
(來源:創榮時代藝術中心)
畫家簡介
秦嗣德,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獲中央美術學院文學碩士學位。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央文史館畫院研究員。現任教于首都師范大學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吉林藝術學院特聘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泰國格樂大學特聘教授、藝術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作品多次參加文化和旅游部、中國美協舉辦的全國大型美術作品展并有獲獎,在北京及全國多個地區舉辦個展、聯展,在《美術》《美術研究》《中國畫》《美術觀察》《中國書畫》等藝術核心期刊發表論文、作品?!肚喙贰逗裢痢贰段鞅编l民》等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內蒙古美術館等多家美術館收藏。出版《并行——秦嗣德現代水墨個案研究》《水墨鄉土——秦嗣德水墨作品集》《云淡風輕——秦嗣德古典寫意人物作品集》等多部個人專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