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風拂棘叢,寸草曳春暉...母愛是人類最偉大、最無私的情感。
無論是齒少氣銳的少年,還是鬢染霜雪的暮年。穿越千年光陰,我們對母親懷著的感情都是一樣真摯。
在耳熟能詳的《二十四孝圖》中,就有數不勝數的真情記載。
年幼時,我們這樣愛母親
陸績懷橘遺親
陸績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里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
后人有詩云:
孝悌皆天性,人間六歲兒。
袖中懷綠桔,遺母報乳哺。
將橘子悄悄揣在懷中,留給母親品嘗。這份對母親的愛,純真而自然,無需教導,不加掩飾。它源于人性深處最柔軟的情感,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本能。陸績的故事,正是對“愛母親是人的天性”這一真理的質樸詮釋,提醒著我們,這份愛應被珍視與傳承。
少年時,我們這樣愛母親
蔡順拾葚異器
蔡順,漢代汝南(今屬河南)人,少年喪父,事母甚孝。當時正值王莽之亂,又遇饑荒,柴米昂貴,只得拾桑葚來充饑。有一天遭遇赤眉軍,義軍士兵厲聲問道:“為什么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子里?”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供我母親食用,紅色的桑葚留給自己吃。”赤眉軍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兩斗白米、一只牛蹄子。蔡順帶回去供奉他的母親,以示敬意。
后人有詩云:
黑椹奉萱幃,啼饑淚滿衣。
赤眉知孝順,牛米贈君歸。
在《二十四孝》中,“蔡順拾葚異器”展現了一份純粹的孝心。蔡順為了讓母親吃上更可口的桑葚,總是將黑桑葚和紅桑葚分別裝在不同的容器里。他一心只為母親著想,只想讓母親生活得更舒心。這種細致入微的關懷,是對母親的深厚情誼的自然流露,也是對孝道的質樸踐行,令人動容。
曾參嚙指痛心
曾參,姓曾名參,字子興,又稱曾子,魯國武城(今山東費縣)人。孔子子弟。著有《大學》一書。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對母孝順。傳說,有一天,他進入深山砍柴,家中來了客人,母親急盼兒歸,便咬了咬自己的手指,此時曾參忽感心痛,知是慈母呼喚,急忙背柴回家。真是母子連心。
詩贊:
母指方纏嚙,兒心痛不禁。
負薪歸未晚,骨肉至情深。
在《二十四孝》中,“曾參嚙指痛心”體現母子間心靈相通的奇妙聯系。曾參外出,母親因急事嚙指,他雖相隔甚遠,卻立刻感到心痛。這種心靈感應展現了母子情深,傳遞出孝道的無言力量。常言道,“兒行千里母擔憂”,哪怕身處異鄉,母子間的情愫也割不斷,點滴細節皆是真摯親情的映照,令人感慨萬分。
成年后,我們這樣愛母親
王祥臥冰求鯉
一個冬日,繼母臥病在床,想喝新鮮魚湯。時值三九嚴寒,外面冰天雪地,到哪里去弄鮮活的魚兒啊?為了滿足繼母的愿望,王祥來到湖邊,解開上衣、袒胸露背、伏在寒冰上,用體溫融化厚厚的冰層。也許是他的孝心感動了上蒼,兩條紅鯉忽然從王祥化開的冰窟窿里一躍而出。
這就是“臥冰求鯉”典故的由來。如今,在宿松縣西南一個叫王祥上、下灣的地方還留有兩個地名:“求鯉處”和“雀坡嶺”,就是人們為紀念王祥行孝而取的名字。
《孝詩》贊曰:
風李應難守,冬魚未易求。
剖冰不辭凍,抱樹可勝愁。
在《二十四孝》中,“王祥臥冰求鯉”是愛母深情的經典寫照。他不懼嚴寒,脫衣臥冰,只為捕獲鮮魚。這份付出源于對母親的愛,是對母親需求的無條件回應,也是母子情深的感人表達,讓人感受到愛的力量。
漢文帝親嘗湯藥
有一次,漢文帝劉恒的母親患了重病,這可急壞了他。他母親一病就是三年,臥床不起。劉恒親自為母親煎藥湯,徹夜不眠守護在母親的床前。每次看到母親睡了,才趴在母親床邊睡一會兒。每次煎完藥,自己總先嘗一嘗,看看湯藥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親喝。
劉恒孝順母親的事,在朝野廣為流傳。人們都稱贊他是一個仁孝之子。
有詩頌曰︰
仁孝聞天下,巍巍冠百王。
母後三載病,湯藥必先嘗。
在《二十四孝》中,“漢文帝親嘗湯藥”這一孝行堪稱至誠典范——身居帝王之尊的劉恒,面對病榻上的母親,褪去龍袍威儀,以最平凡的姿態躬身侍疾。這份孝心超越了身份枷鎖,未因權柄而疏離,未因歲月而倦怠,唯以最樸拙的方式詮釋“事親至微”。
年老時,我們這樣愛母親
老萊子戲彩娛親
周朝的老萊子,也是一位大孝子。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行年七十歲了,還不言老;常穿著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像小孩一樣在父母身旁戲耍,以博得父母的開心。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他有意跌了一跤,便躺在地上佯裝嬰兒啼哭,逗得二老開懷大笑。
詩曰:
戲舞學嬌癡,春風動彩衣。
雙親開口笑,喜氣滿庭幃。
在《二十四孝》中,“老萊子彩衣娛親”是母子情深的生動寫照。老萊子年已七十,父母仍健在。為不讓父母見白發而傷感,他穿五彩斑斕衣,扮作小兒跳舞,逗父母開心。這份對母親的愛,不因年齡而減。
在中國古代,除了用行動表示,還能用什么花卉來表達對母親的愛意呢?
通過對眾多描寫母親的眾多詩詞的分析,我們發現中國古代代表母親的花卉是“萱草”。起初,萱草作為忘憂草,用作減輕婦女對遠行丈夫和兒女的憂思。漸漸,萱草便和有所思念的婦女聯系在一起。
唐朝詩人孟郊《游子》:“萱草生堂階,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門,不見萱草花。”詩中描述母親思念兒子連忘憂草都顧不上服用了。這首詩也讓世人將母親和萱草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此外,古人也經常畫萱草贈與母親。如明代畫家陳淳曾繪《萱草壽石圖》,上有題詩云:“幽花倚石開,花好石亦秀。為沾雨露深,顏色晚逾茂。愿母如花石,同好復同壽。”
《萱草圖軸》 清代 黃山壽
其實,無論送什么禮物,最重要的還是心意。與母親和諧共處,度過美好時光,也是心意的表達。能享受到美好的親子時光,就是幸福的事,也是一份精心準備的禮物。
最后,祝天下所有母親身體健康,母親節快樂!
你還知道其他愛護母親的典故嗎?
你會送什么禮物給母親?
快來告訴我們吧!
部分圖文引用自:中山國學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