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知道書法學習離不開臨帖,但是該怎樣臨帖,何為高效的臨帖卻是擺在學書者面前的一個問題。很多人沉浸于臨帖,期望通過臨帖進入書法的頂級殿堂,但是終其一生也只是在不斷復制古人,難有個人特色,只能隔岸欣賞書法的繁華。
歷代都有很多書家強調精準臨摹,也出現很多精準臨摹的名家,比如俞和、吳寬,當代名家曹寶麟先生也推崇精準臨摹,他強調臨帖就要等大精臨。為了能夠關注細節,人們發明了米字格、九宮格、回字格等等輔助臨帖的方式,精準臨帖在傳統學書當中占有絕對主導地位。
但是當今很多書法名家卻反對精準臨摹,沈鵬先生一直告訴自己的學生不要寫的和古人很像。曾翔先生也在做臨帖示范時強調不要寫的和范本很像,要有一些自己的變化。崔寒柏先生也說過不要精準臨摹,今人永遠都不可能寫的和古人很像,精準臨帖只能讓你陷入不斷模仿的泥潭。
支持精準臨摹和反對精準臨摹引發了一場爭論,其實高效的臨帖并不止于是否精臨,精臨也不限于外觀,正確的臨帖有三重境界。
這三重境界層層遞進,既反映了學習者對技法的掌握程度,也體現了其審美認知與個性發展的階段。評判一位書者的造詣,觀察其臨帖境界便是最直觀的尺度。
第一重境界就是"精臨",即完全復刻原帖。初學者如白紙,需通過精準模仿來建立規范。這一階段要求筆法、結構、章法皆與原帖高度一致,甚至追求"下真跡一等"的效果。
精臨的第一個目的在于培養"手上功夫"。通過反復描摹,學習者能掌握基本筆法,規范結字,訓練書法基本功。
精臨的另一個目的在于培養"眼上功夫"。眼睛也在精臨訓練中變得敏銳,能辨別線條的粗細曲直、墨色的濃淡枯潤、結構的正奇險拙。
精臨的第三個目的在于培養"自我認識"。限于個人的性情和認知局限,每個人的審美不同,從古帖中看到的東西也不相同,對這些不同的喜好對下一步臨帖具有決定作用。
第二重境界是要有取舍的臨帖,當基礎穩固后,便需從"全盤接受"轉向"批判吸收"。此時臨帖如同對話,既要理解古人用意,也要考慮自身需求。
取舍的關鍵在于審美判斷。學習者需明確自己的藝術追求,同樣是臨寫《多寶塔》有人取其俊秀,有人取其雄強,這都是取舍的結果,適當的取舍不但可以強化個性,更能夠提高臨帖效率。
啟功先生就曾說過,如果一本帖看過一遍就知道想要吸取什么,那就沒有必要發費時間去臨寫。
這一階段最重要的就是讀帖,先讀確定取舍,動手臨只為驗證效果。另外還需警惕兩種傾向:一是偏食,只專注一家,不去拓展眼界;二是貪婪,認為好的東西都想要,結果導致風格混亂,難出個性。唯有在廣采博收的基礎上適度的取舍,方能避免走入歧途。
第三重境界是"意臨",即個性表達。此時臨帖已非模仿,而是以古帖為媒介抒發己意。八大山人臨《蘭亭序》,僅取字形框架,筆墨全然個人化,便是意臨的至高境界。書者思考的不再是"王羲之怎么寫",而是"我該怎么寫"。
意臨的本質是創造性轉化。它要求書者既深諳傳統,又能跳出窠臼。以自身的學養與獨特的筆墨語言重構經典。這種臨作往往與原帖形異神似,展現出"離形得似"的藝術魅力。
達到此境者,已進入"有法至無法"的化境。但需注意,個性發揮須建立在扎實功底之上,否則易流于野狐禪。王鐸將小字臨成大草書,就帶給后人很多臨帖的啟示。
三重境界并非截然分開,而是相互滲透。精臨中需有理解,取舍中需有創造,意臨中仍需法度。明代董其昌六十歲仍堅持"日臨數行",可見臨帖是書家終身的功課。不同境界的臨作,恰似書藝成長的年輪。
臨帖境界的提升,實則是"眼、手、心"協同進化的過程。眼睛從看到形到看透神,手從生澀到自如,心從拘束到解放。
當代書法教育往往重結果輕過程,導致許多學習者急于求成,跳過精臨直接追求個性。這如同無根之木,終難成材。
觀今日書壇,能達第三境者寥寥。多數人或停留在技法層面,或陷入為創新而創新的誤區。反觀歷代大家,無不是在三重境界中循環往復,最終形成獨特面貌。
臨帖如登山,每一重境界都是新的起點。精臨時如履薄冰,取舍時如擇路徑,意臨時如覽眾山。這時,臨帖已不僅是學習手段,更是藝術創造的源泉。
書法的魅力,正在于這種無止境的探索。每一遍臨寫,都是與古人的交流,與自我的對話。三重境界如同三面鏡子:精臨照見功夫,取舍照見眼光,意臨照見靈魂。透過它們,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筆墨的演變,更是一個書者藝術生命的成長軌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