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秋,在成都航空工業部某秘密會議室里,宋文驄的團隊正在緊鑼密鼓地工作著。這時他看著面前桌子上的一份保密的文件。
忽然想起20年前在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的那段時間,在雪地里嘴唇都凍得發紫仍然堅持測繪米格-21的夜里。而現在總設計師的任命狀正壓在他的臺燈下。
在蘇聯專家全部撤走后的第23個年頭,112廠的倉庫里仍堆著生銹的工裝器具。宋文驄帶著技術員鉆進布滿蛛網的檔案室。
當手電筒的光線掃過塵封的圖紙時,突然照見1959年的生產日志:米格-21散件組裝失敗的俄文批注依然刺痛著他的內心。
老技工張師傅拿著當年焊壞的蒙皮說到:那年我是學徒剛來還不到1個月就聽見蘇聯人說我們永遠造不出真正的戰機。
在綿陽的風洞基地里,那間計算機房整夜都能聽見嗡鳴聲。宋文驄帶領的團隊正全神貫注地與復雜的流體力學方程較著勁。
時間就這么一分一秒地過去,當第147次模擬的數據從打印機里緩緩出來的時候,工程師王振華一下子激動得跪倒在了地上。
原來經過這么多次的努力和嘗試,鴨翼與主翼的耦合參數終于成功突破了至關重要的臨界值。透過玻璃窗外啟明星靜靜地掛在天空,這也無聲地訴說著他們這段時間的辛苦和堅持。
在1996年的臺海危機爆發之時,正在調試飛行控制系統的宋文驄,突然接到一個非常緊急的電話。然后他就靜靜地看著車間里還未完工只有金屬骨架的戰機。
凌晨三點的時候他在工作記錄本上寫道:要是發生戰爭,這就是咱們的底氣。
1998年3月23日,成都溫江機場被清晨的霧氣所環繞。試飛員雷強在仔細檢查抗荷服,一切準備就緒后,殲-10戰機的引擎發出巨大的轟鳴聲沖破了云層。
當數字電傳系統第一次啟動的時候,監控室里一下變得?寂靜?。飛控工程師李中華緊緊地盯著屏幕上那一堆參數,就像瀑布一樣往下流淌。突然他激動地抓住旁邊同事的手,大聲說道:你看啊,這個偏航阻尼比理論值還要穩定。
當降落傘在跑道上擦出一道焦黑的痕跡時,宋文驄的假牙不自覺地深深咬進了下唇。他一摸嘴角,才發現已經滲出了溫熱的血絲,這才恍然意識到自己一直保持著緊緊抓住欄桿的姿勢,已經站了整整38分鐘。
就在這個時候,周圍的人群爆發出一陣哭喊聲。在這混亂之中,機械師老趙突然雙腿一軟,癱坐在了地上。原來他的膝蓋里還留著一塊彈片,那是他在越戰時期,因為米格-21起落架出現故障而留下的“紀念”。
2003年的珠海航展上,當殲-10戰機在觀眾頭頂做出“眼鏡蛇機動”動作時。法國達索公司有個代表手里拿著望遠鏡正看著,之前在談幻影 - 2000合作的時候,他們永遠那樣的傲慢,還一個勁兒地坐地起價。可這時他被殲 - 10的表現給震住了,手不由地顫抖起來。
在宋文驄辦公室有個保險柜,里面鎖著一本1988年的筆記本。翻開那發黃的紙頁,上面潦草地寫著某次動力系統出故障:液壓油像噴射一樣漏出來,王工左手被燙得三度傷,可他硬是咬著牙堅持排除故障。
時光飛逝,當年那些年輕的技術員,現在都成了“太行”發動機的總師了。而他們的徒弟正在為第六代戰機編寫神經中樞。
2016年3月22日,宋文驄生命垂危之時,也是我們的隱身戰機沖破云層之際,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或許看見了1965年那個在云南蒙自機場仰望星空的年輕軍代表。
那時的他懷中揣著未完成的《未來戰斗機設計構想》,頭頂是美軍F-4鬼怪戰機撕裂的夜空。
當殲-20在朱日和演兵場上空呼嘯而過,當福建艦的電磁彈射器把艦載機送上藍天,那些曾在黃田壩就著冷饅頭畫圖紙的年輕工作者。
那些在機房中熬到頭發變白的工程師,還有那些在試飛前夜悄悄給戰機系上紅布條的老技工們?,現在?都已成為中國航空工業發展歷程里永恒的印記。
宋文驄的堅持與信念,早已不只是關于鋼鐵和火焰,而是化作了這個古老民族邁向星辰大海的精神象征。
正如殲-10首飛時塔臺錄音里那句帶著川音的吶喊:穩到起!我們自己的戰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