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載《文學評論》1983年第5期,旨在知識分享,如有侵權,敬請聯系小編刪除。
由于陳壽在編撰《三國志·陳王傳》的候少寫了一筆,于是曹植為曹操第幾子就成了一個問題。對此,前代一些研究者如丁晏、朱緒曾等還沒有給予注意,倒是近人對它頗感興趣了,并且試圖作出解答。答案是不同的,歸納起來主要有四種:
第二子說。文學古藉出版社《曹集銓評》出版說明中說:“曹植,字子建,是曹操第二個兒子。”
第三子說。王瑤《魏晉五言詩》一 文說:“曹植,字子建,是曹操的第三子。”
第四子說。郭沫若《歷史人物·論曹植》一文說:“曹植……曹操之第四子。”
“次子”說。中國科學院文研所文學史 游國恩等主編文學史皆有此說。
在這四說中,“次子”說實際上是一種游移不確定的說法,考慮到曹操共有二十五個兒子,它的含糊性就更加突出。而在三種確定的說法中,則以第三子說最為流行,筆者見到的不少有關文字皆持此說,而且近年新版的《辭海》《辭源》這兩部大型工具書,在“曹植”條目下也都說:“曹操第三子。”
究竟以何說為是呢?這是需要考訂一番的。
先看第二子說。此說顯然是錯誤的、曹操第一個兒子曹昂(劉夫人所生),《魏志·武帝紀》《后妃傳》及《魏略》等皆明載其事,不容置疑。曹昂的年齡是可以大致推算出的。據《魏志·武文世王公傳》,他曾“弱冠舉孝廉”,古人二十行冠禮,可知他至少曾活到二十歲左右。曹昂于建安二年(197)征張繡時戰死,就算其時是二十歲吧(不會更小了), 那末他就是生于光和六年(178)的,他比曹植(生于初平三年,192)大十四歲。曹昂之外,曹植尚有同母(卞氏)兄曹丕,這也是不必論證的,所以曹植不可能是第二子,至少是第三子。
再討論第三子說。持此說者,是承認曹昂為曹操長子的,這從新版《辭海》《辭源》 的“曹丕”條下皆稱丕為“曹操次子”可知。所 以此說就是認為曹操兒子的順序為:一、曹昂;二、曹丕;三、曹植。
此說似乎是有根據的。第一,曹昂死后,曹丕就成了長子,這也是他后來在奪嫡斗爭中取勝的重要憑借。所以在昂、丕之間是沒有其他兄弟的。第二,后來同曹丕爭奪太子地位的,主要就是曹植。既然如此,他不就是曹丕以下的最大的弟弟嗎?
不過細考起來,這后一條根據是不足征的。據《魏志》本傳,曹植之所以能同曹丕爭為太子,主要是他在曹操那里“特見寵愛”,才“幾為太子者數矣”;而曹操寵愛他的主要出發點,是欣賞他的才情。所以這件事只能說是曹操“唯才是舉”用人方針,用到了選擇繼承人問題上,它同曹植在序齒上的長幼先 后是不相干的。關于此點,我們還可以舉曹沖之事作為側面例證。據《武文世王公傳》,曹沖“少聰察岐嶷”,又“仁愛識達”,亦曾受 到曹操的寵愛,曹操“數對群臣稱述,有欲傳后意”。不幸他早死,“傳后”沒有實行。此事曹丕也非常清楚,他說“家兄孝廉(指曹昂),自其分也。若使倉舒(沖字)在,我亦無天下”(見《魏略》)。而曹沖卒于建安十三年,時十三歲,也就是說他比曹植還小四歲,可見曹操在“欲傳后”于曹沖時,也根本沒有考慮他的長幼序齒問題。
以上分析,說明了曹植不一定是第三子。但是,要肯定地說他不是第三子.還必須具體舉出除昂、丕以外,他另有兄長。這兄長是有的,其人即曹彰。證據有如下三點。
(1)陳壽在《武文世王公傳》中,開有曹操全部兒子的名單:
武皇帝二十五男:卞皇后生文皇帝、任城威王彰、陳思王植、蕭懷王熊,劉夫人生豐愍王昂、相殤王鑠,環夫人生鄧哀王沖、彭城王據、燕王宇,杜夫人生沛穆王林、中山恭王袞,秦夫人生濟陽懷王孩、陳留恭王峻,尹夫人生范陽閔王矩,王昭儀生趙王幹,孫姬生臨邑殤公子上、楚王彪、剛殤公子勤,李姬生穀城殤公子乘、郿戴公子整、靈殤公子京,周姬生樊安公均,劉姬生廣宗殤公子棘,宋姬生東平靈王徽,趙姬生樂陵王茂 。
這張名單,陳壽并未說明是按什么規則排列的;但我們可以看出來,其中存在著兩條規則。一、大的順序是按諸子生母的地位高下排列的,最先卞后,接著夫人,然后昭儀,然后姬。二、在同母兄弟場合,又是按長幼序齒排列的。關于這條規則,可以舉劉夫人、環夫人所生諸子情形來說明。劉夫人二子,曹昂為兄在前,曹鑠為弟在后,頗明瞭。環夫人三子,曹沖早卒,長于曹據,在前;而曹宇,據載“明帝少與宇同止”,可見他與侄兒曹叡年齡相若,年最少而居于后。這條規則既可成立,所以卞氏所生四子:丕、彰、植、熊,也應當是按長幼排列的,所以曹彰長于曹植。
此外,在《魏志》中,除文帝曹丕有紀外,卞氏所生其余三子皆有傳,即《任城陳蕭王傳》。而在此傳中,三人序次正作曹彰、曹植、曹熊,與《武文世王公傳》的順序全同。可知陳壽的上述名單,不是任意排列 的。它以客觀事實為依據,因此兩處敘述毫無舛亂。
(2)曹操在建安二十二年有《立太令》,令曰:“告子文:汝等悉為侯,而子桓獨不封,而為五官中郎將,此是太子可知 矣”(新版《曹操集》引自《御覽》二百四十一)。 這篇令文是曹操為確定曹丕與其他諸子的關 系而發的,所以“汝等”應指曹丕外的全部諸子,而這里的領銜者為“子文”(彰字),可知 曹彰在諸子中最長。
(3)曹植有《任城王課》,為黃初四年吊曹彰而作。課有序云:“昔二虢佐文,旦奭翼武。于休我王,魏之元輔。將崇懿跡,等號齊魯……”,曹植稱曹彰為“元輔”。表明 彰在黃初諸王中最長,位在己右。
把以上三條證據合起來看,我以為曹彰長于曹植,是沒有問題的。由此可見,曹植也不可能是曹操的第三子。
那末第四子說竟是正確的了?也難說。這要看曹操諸子中,除昂、丕、彰外,是否還有長于曹植的。當然,我們可以根據現有材料作出大體上的推論:由于曹昂死后就是曹丕最長,而曹植與曹丕年齡只差五歲;又由于曹植生母卞氏在曹操諸妻妾中年紀較大(只比曹操小五歲),從操又較早,而曹植的 其余兄弟,除曹熊外又都是異母所生;因此可以斷定他們大部分都比曹植年少。然而,我們也不能說其中絕對沒有長于曹植的。例如有一個曹鑠,就很難說他一定比曹植小。鑠生母劉夫人,就是曹昂母。她是曹操的始結發妻,比卞氏更早嫁曹操。前面說過,她的大兒子曹昂至少比曹植長十四歲,比曹丕還長九歲,那末她的小兒子曹鑠,就完全可能比曹植大。當然,曹鑠是“早薨”了的,所以謚曰“相殤王”。但據《武文世王公傳》,他是有兒子的,名潛,可知他的“早薨”。也并非剛出世不久的事,他至少是活到剛夠做父親的年齡——十七、八歲的。從謚號上看,古以八至十九歲死為“殤”,其中十六至十九 歲間為“長殤”,曹鑠大約是屬于“長殤”一類 吧。既然曹鑠曾活到十七、八歲,就沒有理由無視他的存在;而如果他真的比曹植年 長,就不能不把他也算作曹植的一位兄長。
這樣說來,曹植也可能連第四子都不是,而是第五子了。情況基本就是如此。我們只好這樣來作結論:曹植既不是曹操第二子,也不是第三子。他可能是第四子,也可能是第五子。第六子以下的可能性很小。
由此可見,據現有材料,實在無法確指曹植為曹操第幾子。看來,“次子”說盡管有著含糊不明確的毛病,倒也還不失為一種比較穩妥的說法,但也必須排除“次子”一語中 所含有的第二子、第三子的意思。倘若一定要找出一種既符合史實又不含糊的說法,那末我以為不如就說“曹植為卞氏所生第三子”為好。日本的一位中國文學研究者伊藤正文就是這樣說的,盡管他沒有作具體的論證(伊藤之說見于其所著《曹植》一書,巖波書店一九五八年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