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度得如九齡否
——張九齡和他的時代”
開幕
還有
5 天
韶關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主辦,韶關市博物館、深圳望野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廣州魯迅紀念館)、廣州博物館承辦的“風度得如九齡否——張九齡和他的時代”展將在韶關市博物館第二展廳開展。展覽時間:2025年5月15日—2026年5月30日。
張九齡與嶺南文化
張九齡從嶺海一介“孤賤”,一躍而為一代名相,這在嶺南的歷史上還是第一遭。張九齡乃是在嶺南近千年來經濟文化逐漸開發的背景上誕生的杰出人物,而他的出現,又反過來促進了嶺南文化的發展。特別是在擴大、溝通嶺南與中原的聯系,加速中原文化信息的傳播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的家鄉韶州(近廣東韶關),一直是廣東進入中原地區的門戶。據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圖》記載:“韶州西北至上都(長安)取郴州路三千六百八十三里,取虔州、吉州路四千六百八十里。”由于韶州北面的大庾嶺連綿百里,橫亙東西,南北交通,極其困難。當時,因嶺路未辟,“廣人(北上)皆取道樂昌、連陽而入水路,行僻山復,層巒絕壁,鳥道柂巖,行者病之。”(何維柏《重修張文獻祠記》)張九齡登朝后不久就向玄宗建議開鑿大庾嶺路。他從促進海內外貿易往來,加強中央對嶺南開發的角度提出:“(嶺南與)海外諸國,日以通商,齒革羽毛之殷,魚鹽蜃蛤之利,上足以備府庫之用,下足以瞻江、淮之求。”(《曲江集》卷十一) 玄宗采納了他的建議后,九齡遂于開元四年親自帶人“緣磴進,披灌叢,相其出谷之宜,革其板險之故。”(同上)大庾嶺的開辟,大大縮短了嶺南進入中原的行程,更為國內外車旅通商提供了方便。后人評述道:“茲路既開,然后五嶺以南人才出矣,財貨通矣,中朝之聲教日逮矣,遐陬之風俗日變矣。”(丘濬《唐丞相張文獻公開鑿大庾嶺碑陰記》)
張九齡在擔任桂州刺史兼嶺南按察使期間,曾多次巡視所屬州縣,積極鼓勵當地人民發展生產。與此同時,他也十分重視開發民智、獎掖后學,精心培養、選拔當地的人才為朝廷所用。如,廣州判官周子諒便是由他薦舉而升任朝廷監察御史的。
張九齡不僅在當時以其功業政績為嶺南人民興利,以其才學文章為嶺南士子作則,而且他那“躬行直道”“不賣公器”的人品,也在嶺南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像宋代的名臣余靖、明代的海瑞等,都是以剛直不阿的風范馳名于世的。
張九齡的出現,可視為嶺南“蠻荒”時代結束的標志。正如明朝嶺南著名文人丘濬所說:“自公生后,五嶺以南,山川閃閃有光,氣土生是邦,北仕于中州,不為海內士大夫所鄙夷者,以有公也。”(《唐丞相張文獻公開鑿大庾嶺碑陰記》)指出嶺南的山川人物因張九齡而平添光彩,從此不再為中州人士所鄙夷,可說是形象地總結了張九齡在嶺南文化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節選自:顧建國《張九齡與嶺南文化》
“征文”與投稿?
我們希望聚合有生命力的與藝術、收藏、歷史研究相關的原創思想觀點、有獨特視角的學術見解,所以特別開放原創內容投稿通道。尤歡迎觀點新穎、論證縝密、文字精煉、引注完整的研究佳作,務求恪守學術道德,謝絕一稿多發。歡迎朋友們踴躍投稿。
投稿郵箱wymuseum@163.com
博物館開放時間
深圳:升級改造,暫不開放
松山湖:周二至周日09:00-19:30,周一閉館
地址
深圳市龍華區龍華大道1377號龍華文化藝術中心三樓
東莞市松山湖禮智路1號松山湖望野博物館
電話
深圳:0755-81781731
松山湖:0769-2222297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