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家政”的風吹到大學生群體中后,一場擠壓許久的不滿終于被釋放了出來。
11月中旬,多部門發布了同一個文件,叫做《關于深化家政服務業的產教融合的意見》,簡而言之,就是希望各地大學增加“家政”專業,鼓勵大學生深耕家政,成為新時代高素質、高標準的服務業青年。
而對于這個“意見”,網友表現出了四分憤怒、三分嘲諷、兩分焦慮和一分傷心。
所有的情緒融合在一起,人們“十分”不解。
“接受了二十幾年的教育,花費無數人力物力財力,寒冬酷暑的學習,難道只為了做一個家政?”
身處極速變化的社會中,年輕群體當然清楚,如今收入變低、學歷貶值、經濟增速放緩,再加上大學畢業生越來越多,競爭加劇,難免會出現就業差,就業難的問題。
但清楚歸清楚,自己總不能真的成為“爛尾娃”了吧。
“爛尾樓”不是什么褒義詞,“爛尾娃”自然也不是個好詞。
居住在某四線城市的郭女士是一名全職家庭主婦,有一個上小學的女兒,全家每個月的收入大概在七八千元,是由男主人在工地上干活賺來的。
這樣的家庭,如果正常生活的話,收入和生活水平是算得上中等的。
但奈何郭女士夫妻倆早早就有了“雞娃”的概念,每月七八千的收入,首先要拿3000元還貸,然后必須預留2000元作為女兒的課外輔導班“經費”,剩下的才是用做家庭生活成本的錢。
因為這個決定,一家子還算寬裕的手頭變得緊巴巴的。
不過,出于家長的責任心和對孩子的期望,他們還是咬咬牙,硬挺著每月拿錢給孩子報課外班。
2021年,雙減計劃實施,全國的輔導機構,不管大小,不論名氣,全部迎來了“滅頂之災”,這座四線小城也不例外,一夜之間幾乎所有的課外教育機構都關停了。
突如其來的變故讓郭女士有些無所適從,在緊張女兒失去課外班的迷茫中,她隱隱還有點小竊喜。
作為一個家庭的女主人,她深知每月2000元的支出是多么大的壓力,作為一個母親,她同樣深知,孩子過了三級的書法,如果只是為了讓寫字好看一點,那也再沒有必要繼續下去了。
郭女士家庭的情況并非個例,事實上,2021年的雙減政策實施以后,很多家庭在既定的、教育子女的路程上變得茫無頭緒。
更有甚者因外部環境的變化和孩子愈發抗拒的心態,直接擺爛,聽天由命。
當然,因為這個原因導致多樣化教育半道崩殂的孩子,不一定成為爛尾娃,但能夠成為爛尾娃的孩子,一定經歷過這個過程。
家庭教育劇《小舍得》劇照
所謂爛尾娃,是近幾年由社會催生出的一個新興詞匯。
它指的是一些父母早早為孩子打下地基,規劃未來,并花費大量金錢和精力去供養,但孩子長大后,獲得的回報卻遠遠小于成本,父母滿心失望,眼睜睜看著耗費多年的心血就此“爛尾”。
對于這個形容,很多人并不喜歡,但不可否認,這三個字完全簡短又準確的描繪出了一個年輕群體的畫像。
“爛尾”是一個抽象的觀念,伴隨著社會和生活的變動,“爛尾”的時間點并不確定。
中國“雞娃”的高峰期處在2000年到2020年這二十年間。
因為吃多了沒文化的苦,干透了賣力氣的活,很多父母們將“不能輸在起跑線”奉為圭臬。
于是,在孩子連話都說不明白的年紀,就早早為他們安排了體能方面的訓練:輪滑、游泳、溜冰、武術......
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小孩子應該都掌握了基礎的語數外知識,所以這個時候,外語、手工、口語、舞蹈等興趣班也可以安排到位了。
至于義務教育階段,因為孩子身體和智力都處于最年輕的狀態,更是成為了課外培訓的高峰期。
孩子們至少也要選擇兩種或以上的興趣愛好班,而且還要選擇那種在外人看來高端、上檔次、有前途的“興趣”,例如小提琴、鋼琴、圍棋、編程、書法之類的培訓。
當然,興趣是興趣,學生的重心還是要放在學習上,所以,語數外、數理化的加強班也要及時報名。
現代人民生活條件都好了,中國父母又是出了名的愿意傾盡全部托舉兒女,所以,一時之間,各式各樣的補習班、集訓營、興趣愛好班遍地開花,有點頭腦的培訓機構都賺的盆滿缽滿,日進斗金。
但在21世紀20年代后的中國,那些被托舉的孩子長大后,真的如父母期待的那樣,成為了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動輒出入高級寫字樓,年薪千百萬的成功人士了嗎?
這樣的人的確有,但絕對是少數中的少數。
2024年,全國普通高等院校畢業生達到了1179萬人,較上一年增加了21萬人。
這一千多萬畢業生中,不乏有985、211的名校畢業生,很多也是從小就被鄰居稱贊的“別人家的孩子”,身兼多項技能,在校表現優異。
可他們的就業形式,同樣嚴峻。
根據最新數據,我國11月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歲勞動力的失業率在16.1%,25—29歲的是6.7%,30—59歲的失業率為3.8%,而1到11月全國城鎮的平均失業率則為5.1%。
這個數據,與國際數值持平,較去年同期甚至還有所下降。
但是,仔細分析這個數據就能發現,工作年齡越小,失業率就越高,能夠拉低全國失業率的,反而是那些年長的群體。
從薪資水平來看,2023年我國城鎮非私營單位人員年平均薪資為120698元,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薪資為68340元。
盡管二者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漲,但薪資差異確實非常大,也難怪現如今削尖了頭要考公考研的年輕人越來越多。
對很多畢業不久,初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說,如今的就業形式,與他們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固定的認知差距太大,以至于他們認為,考公吃國家飯穩定,考研憑學歷進大廠外企賺的更多。
但這種工作,難免有著“外面的人想進來,里面的人想出去”的狀況。
公務員的確穩定,可成功考入的人總是說:工作多賺的少,人情事故不可少。
大廠外企確實也是賺得多,不過按照這幾年內卷又下滑的經濟市場來看,加班降薪成常態,一不小心被裁、被調還算好,公司不知不覺間沒了的情況也是不久前才發生的情況。
更別提,80%以上的年輕人只是寫字樓格子間里普普通通的打工人,一個月拿著四位數的工資,除了養自己,養毛孩子都成問題,更別提反哺家庭了。
這樣的結局,別說他們自己不甘心,連父母都表示難以接受。
而這樣的故事越來越多發生在這一批年輕人身上后,當他們成為父母,思想就會發生巨大的改變。
2020年之后,我國適齡兒童父母的觀念陸續扭轉,多數家長不再強求孩子的全面發展,從過度關心式教育轉變為放養式教育。
包括前兩年,中產消費降級極其嚴重,不少為孩子準備了百萬資金,堅持國際化培養的中產父母也不再把“出國留學”視為必經之路,有些甚至還將孩子轉回了公立學校。
當然,不管是作為父母,還是孩子人生的領路人,處于責任和義務,養育子女依舊是他們的執念。
如今,商場角落的興趣愛好班一到節假日依舊人滿為患,可見家長們對“雞娃”的熱愛依舊不減當年。
只不過,如今這份熱愛少了很多“勢在必得”,多了不少“隨遇而安”的閑適。
對家長,對孩子,都算得上是一個圓滿的結局。
網絡熱詞“爛尾娃”的出現,之所以會有“爛尾”二字的出現,足以說明人們潛意識就認為,雞娃和買正在建設中的房子一樣,有“賭”的成分。
買房子賭的是未建成時的折扣,和建成后的升值。
養孩子,賭的則是一個順暢的未來,不再依靠原生家庭的底氣,還有一點希望能有中彩票似的回饋。
但歸根結底,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真的,希望通過無限制雞娃解決成長后的困境也是真的。
只不過,時代變化的太快,環境也變得太快了。
計算機從熱門專業變得無人問津只用了十幾年,AI技術從最初的萬人追捧到隨處可見,海外文憑從珍貴無比到司空見慣,20年前的父母,不會預料到20年后的孩子將面對什么樣的世界。
既然如此,隨遇而安,讓兒女身心健康,可能就是最成功的教育結局了。
參考資料:
1、三聯生活實驗室:《賠上家底雞娃的中產,結局是______》
2、經濟觀察報:《停止“雞娃”之后》
*文章內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作者:又又雙
編輯:一乙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