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摩(俱舍)講要》
從三賢位到見道的修行次第
華/巖/寺
華巖義工/居士正見班
2025年5月10日,華巖寺居士正見班在弘法樓一樓學習《阿毗達摩(俱舍)講要》,重慶佛學院能安法師講授。信眾居士百余人恭敬聽聞。
《阿毗達摩俱舍論》(梵語:Abhidharmako?a?āstra),簡稱《俱舍論》,是古印度大乘佛教學者世親(梵語:Vasubandhu)所撰寫的一部重要佛教論書,屬于聲聞乘阿毗達摩(論藏)體系。該論主要基于說一切有部的教義,旁納其他部派佛教觀點,對阿毗達摩的核心要義進行了系統性的梳理。內容涵蓋佛教的世界觀、心識理論、業報因果等內容,兼容并蓄的同時對當時不同部派的見解進行了批判與分析。
能安法師首先講解阿毗達摩體系的基礎框架與三賢位解析。在基礎框架中,法師講到何為“阿毗達摩”以及阿毗達摩中的修行次第總綱。
“阿毗達摩”(Abhidhamma)意為“對法”“殊勝法”“論”等,是佛教重要的論藏體系,是對佛法義理極為精深、系統的闡釋與分析。
法師簡述了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中阿毗達摩的地位和影響,以及阿毗達摩中的修行次第總綱: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無學位。(為便于理解,此處依唯識五位而論。究其實際,阿毗達摩中有單獨的次第名相。)
從“入修二門”到“五停心觀”,法師分析了數息觀、不凈觀、慈悲觀、因緣觀、界分別觀的對治障礙、方法與作用。
學習“阿毗達摩”可以系統地、完整的了解佛陀的教法,并以此形成嚴謹的思維方式。《俱舍論》不僅在部派佛教中享有崇高地位,也是后世佛教各宗各派研究阿毗達摩的重要經典。唐朝玄奘大師曾翻譯并撰寫《俱舍論疏》,進一步發展其理論,影響中國佛教的唯識學派與天臺宗等。此論對于佛教哲學、心理學及修行理論的研究極具價值,是佛學入門與進階學習的重要典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