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是啥?其根何在
阿彌問五臺山弘愿老禪師:菩提是什么?其根何在?為什么唯有菩提愿,才能改變人的宿命?
阿彌啊,菩提是梵文Bodhi的音譯,意為“覺悟”或“智慧”,特指佛陀于菩提樹下破除無明、洞徹緣起性空的終極覺醒。這種覺悟包含三層境界:從聽聞教義的聲聞菩提到自證緣起的獨覺菩提,最終達至圓滿佛果的無上菩提。其核心在于破除“我執”與“法執”,實現心性與實相的終極契合。
菩提修行確以發愿為根基,其根在發愿。發愿包含愿菩提心與行菩提心:前者是“為利眾生愿成佛”的誓愿,后者是通過六度萬行踐行誓愿。正如《華嚴經》所述,菩提心如同種子,能生一切佛法功德。這種愿力如明燈破暗,既是轉化宿命的動力,又是連接自利與利他的橋梁,使修行者超越個體局限,融入法界眾生的解脫洪流。
為何唯有菩提愿方能轉動宿命之輪?此問如投入深潭的卵石,激起的漣漪穿越千年仍在佛子心頭蕩漾。當我們凝視菩提愿與宿命這對永恒的命題,會發現其中蘊含著超越時空的智慧光芒。
佛陀在《涅槃經》中開示:“菩提者,通達諸法實相之智。”這種智慧不是停留在思維層面的知識累積,而是如同雪山融水滲透巖層的覺醒。菩提愿的殊勝,在于將個體覺悟轉化為永恒的愿力。正如天臺宗智者大師所言:“發心即成正覺”,當愿力穿透我執的迷霧,個體的修行便與法界眾生產生了不可思議的共振。敦煌莫高窟第158窟的涅槃經變壁畫中,佛陀安詳臥于娑羅雙樹間,眾弟子或悲或悟的表情定格于壁間,正昭示著覺悟者對生命流轉的超越。
宿命論與自由意志的永恒辯題,在佛門智慧中呈現出獨特的解悟。《瑜伽師地論》指出:“業力如瀑流,愿力作舟楫。”宿命不是鐵板一塊的注定,而是無數因緣交織的流動網絡。菩提愿恰似投入此網的明珠,其光芒能照徹因果鏈條的每一個節點。明代高僧蓮池大師閉關云棲寺時,曾在禪定中見證往昔輪回,他以“愿力勝過業力”的體悟,將個人修行轉為普度眾生的宏愿,正是菩提愿轉化宿命的鮮活例證。
當代量子物理學揭示的觀察者效應,與佛門“心能轉物”的智慧形成奇妙呼應。菩提愿的不可思議處,在于其本質是超越主客對立的究竟真實。當修行者發起“眾生無邊誓愿度”的宏愿時,個體的命運之舟便駛入了法界的大海。日本曹洞宗禪師鈴木俊隆在《禪者的初心》中寫道:“發菩提心者,如點亮無盡燈,一燈燃百千燈。”這種愿力的傳遞不受時空限制,就像大足石刻千手觀音的千只法眼,同時觀照著過去、現在、未來的眾生因緣。
站在時空長河的岸邊回望,菩提愿如同暗夜中的北斗,為迷途者指引方向。它既不是對宿命的消極妥協,也不是狂妄的逆天改命,而是覺悟者與法界共振的智慧選擇。當我們以菩提愿為舟楫,宿命之河便不再是束縛的鎖鏈,而成為通向涅槃彼岸的航道。
五臺山的晨鐘依然在群山間回蕩,那聲穿越千年的問答,仍在等待每個向內心求索的覺醒者,以生命為紙筆,書寫屬于自己的覺悟詩篇。
天天念能量偈,稽首頂禮至尊諸圣為眾生祈福:南無阿祖太上老君!阿彌陀佛!六時吉祥!阿觀自在,日日好日!行善積德,越來越好!南無阿彌陀佛,一切變得越來越好!但愿一切如你所愿!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阿觀自在,菩提薩婆訶!阿觀自在,南無觀音觀自在菩薩!南無觀音觀自在菩薩!………
(李松陽2025公歷0513《非常財富》 第02905篇 阿彌聞道第1065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