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凈,為四真道行,成阿羅漢。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復用之。
這是本經的第一章,說明沙門證阿羅漢果的過程,從這一章開始,以及后面所講的到第四十二章,都是屬于正宗分,即是本經所講的主體。
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凈,為四真道行,成阿羅漢。
那么,做了沙門應該怎么樣呢,就是要“常行二百五十戒”,常常地修行二百五十條戒律。講到戒,一般分為在家戒和出家戒,在家戒,比如受五戒、八關齋戒;出家戒,像比丘就要受二百五十戒,比丘尼要受三百四十八戒,還有沙彌十戒,這是一般所說的戒條。
做一個佛教徒,最起碼應該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是佛教的根本戒條,比丘也好,比丘尼也好,沙彌(尼)也好,縱然受幾百條戒,最根本的,還是這五條戒。
進止清凈,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臥,語默動靜,都要合乎威儀,合乎戒律,能夠這樣做到,才可以保持身心的清凈。總而言之,二百五十條戒也好,三百四十八條戒也好,或者是五戒、八戒,主要的一個原則就是“止惡行善”,凡是壞的事情,絕對不可以去做,好的事情,一定要努力去做,這是我們持戒的根本目的。
為四真道行,四真,就是前面所講的“四諦”——苦、集、滅、道四種真理,是作為沙門所修持的一種行門。
成阿羅漢,假使能夠觀察苦集滅道,修持到家了,最后就可以證到四果的阿羅漢。阿羅漢是什么意思呢?這是梵語,依《法華經論釋》所說,阿羅漢含有十九種意義,歸納起來有三種:
一、應供:阿羅漢是真正應該接受人天供養的圣者。
二、殺賊:賊,指煩惱賊,證到阿羅漢的圣果,已經把所有的煩惱都斷盡了。
三、無生:阿羅漢既然斷除了一切的煩惱,也斷盡了一切染污的行為,這時候已經了生脫死,不會再來受生了,所以稱為無生。
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
成了阿羅漢果,就證得六種的神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六種神通,除了最后的漏盡通,前面的五通,不只是阿羅漢,就是一般的神鬼、外道,有功夫的都可以證到前五通,只有漏盡通,像阿羅漢、佛、菩薩,已經證了果的,才可以證得。
經文中飛行變化,就是剛才說到的十八種神變,屬于神足通。
曠劫壽命,就是說能夠修持,有修定的功夫,得到生死自由,可以常住世間,壽命要長就有多長,要短就有多短。想要離開世間,馬上就可以離開,要久住世間的時候,也可以住久一點。
證得阿羅漢果的人,他的生死自如,壽命長短也是自由的。佛在世的時候,很多阿羅漢都有這樣的表現。譬如說,他希望趕快滅度,能夠自身出三昧火,把自己的身體焚化;他假使要常住世間,好像釋迦牟尼佛的一個弟子叫大迦葉的,還不想滅度,他發愿要等到當來下生的彌勒佛降生成道的時候,親自把釋迦牟尼佛的袈裟獻給彌勒佛。因此,依佛教歷史的記載,大迦葉現在還在雞足山入定,就是要等待彌勒菩薩出世成佛以后才圓寂的——證了阿羅漢果位是有這樣的功夫。
住動天地,證了阿羅漢果,由于他有許許多多的修持和功德,能夠在他住的地方,感動所有的神祇,這說明阿羅漢的威德,是非常偉大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