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振聲
1963年,在毛主席號召全國學雷鋒的初期,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小喇叭》欄目約潘振聲創作一首“好孩子”的兒歌。潘振聲是一個蒙古族作曲家,1933年1月18日生于上海,1955年開始從事兒童音樂創作。
潘振聲當過小學音樂教師、少先隊輔導員等,1960年榮獲“全國優秀少年工作工作者”稱號。在他做少先隊輔導員時,經常給孩子們上道德教育課,教育孩子們要愛祖國、愛學習、愛勞動,做誠實的好孩子。
當時,在他學校的辦公桌上有一個放文具的盒子,里面放滿了“鉛角子”,就是小朋友撿到了錢,找不到失主、主動交上來的。在潘振聲的學校生涯中,還有一幕讓他影響非常深。那就是在學校門口,每天放學時都會有交警在維護秩序,不管刮風下雨、還是酷暑嚴寒,那些交警都會安全地護送孩子過馬路。
潘振聲(前左三)聽年輕人演唱《一分錢》
那時的交警冬天穿著皮夾克,夏天一身白制服,整齊颯爽,高大威武,是小朋友的偶像。小朋友和交通警關系也十分密切,每當放學、孩子們排隊回家時,往往孩子們走出校門很遠了,還會回頭和交警揮手喊道“警察叔叔再見”。
這些情景一直深深地印在潘振聲的腦海里。于是,他在應邀創作“好孩子”兒歌時,就把這兩個場景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一分錢》的歌詞由此誕生:“我在馬路邊,拾到一分錢,把它交給警察叔叔手里邊,叔叔拿著錢,對我把頭點,我高興地說了聲,叔叔,再見。”
在給歌詞譜曲時,他則借鑒了上海民歌《紫竹調》的旋律。這首歌完成后,通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小喇叭》節目反復播放、教唱,以其簡潔優美的旋律,充滿童趣的歌詞,迅速流傳開來、紅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
可以說,從這首《一分錢》誕生后,相當一個時期、好幾代的“祖國花朵”,都是唱著這首兒歌去上學、去勞動、去游戲的。這首歌也成為幾代新中國少年兒童成長中的美好記憶,歌中對于拾金不昧做法的謳歌、也是對中華傳統美德的傳承弘揚。
《一分錢》這首歌的手稿和曲譜,被評為“現代革命一級文物”。潘振聲創作的歌曲中,還有一首已成為世界兒童樂壇中的“世界名曲”,那就是《春天在哪里》。
潘振聲
這首歌還有一個名字叫《嘀哩嘀哩》。詞作者望安在歌詞中描繪了春天的詩情畫意:青翠的山林、倒影的湖水、小黃鸝的歡叫……而潘振聲則用輕快的兒歌旋律把這些內容表現了出來,表達了人們對春天的渴望。
從2000年開始,潘振聲到少數民族地區采訪,結果發現56個民族中至少有30多個民族的孩子沒有新歌唱。此后,他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完成了為56個民族的孩子寫新歌的工作。
2009年5月14日晚,一生中創作了大量的兒歌作品的潘振聲,因患腦血栓醫治無效、在南京逝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