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博之夜·樂韻——絲路回響”沉浸式音樂分享會海報。 受訪單位供圖
深圳新聞網2025年5月17日訊(深圳晚報記者 楊慧) 2025年5月18日是第49個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為“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當晚,深圳博物館將特別推出“深博之夜·樂韻——絲路回響”沉浸式音樂分享會,以“陶器+音樂”的跨界方式,奏響一場橫跨亞歐、連接古今的文明之聲,以探索新時代背景下博物館公共文化功能的延展與革新。
多重感官的文化劇場
陶器與音樂的雙向延伸
作為深圳博物館“文明互鑒”系列的重要組成,本次“深博之夜”與正在展出的“摶泥化萬物——古代東西方文明中的陶瓷藝術”專題展覽內容聯動,邀請著名音樂美學家田藝苗擔任主講,并攜青年鋼琴家翁麗斐與琵琶演奏家劉樂同臺演出。從貝多芬、德彪西,到琵琶曲《樓蘭姑娘》《送我一支玫瑰花》……音樂分享會將呈現絲綢之路沿線多元音樂傳統,同時融合器物、旋律、影像與講述,為觀眾帶來一次跨越千年文明旅程的沉浸式精彩體驗。
“這是我首次在博物館參與音樂分享會,也是一次打破傳統演出空間與欣賞習慣的嘗試,很讓人興奮!”田藝苗表示,她希望通過聆聽來自絲綢之路的音樂,讓觀眾從中感受到遙遠文明中人的真實情感,“仿佛聽到他們胸口的熱氣,聽見他們的歡樂與哀傷”。本次音樂會她也將親自演奏貝多芬、肖邦及坂本龍一等古典與當代作品,嘗試用聲音喚起觀眾對歷史的共鳴與想象。
深圳博物館策展人劉繹一向深晚記者介紹,“摶泥化萬物”展共展出文物近300件,時間跨度達6000年,覆蓋地中海、西亞、中亞至東南亞多個古代文明,旨在通過陶瓷講述人類文明在交流融合中共同發展的歷程。“陶瓷不僅是生活用品,更是文化傳播的媒介。”她指出,展覽通過時間與空間雙線索,勾勒出一幅東西文明交匯的宏大圖景,希望觀眾能在“器”的世界中感受到人類的創造力與情感。
從器物到聲音
博物館激活城市文化想象
為了讓深奧的陶瓷知識更易被理解和接受,“摶泥化萬物”展策展團隊在展陳方式上注重可視化與互動性:如展廳入口設置動態展標墻,展品配有互動視頻、手繪地圖與語音導覽,呈現陶瓷工藝與紋飾演變的動畫,開展觀眾參與的陶藝體驗工作坊。在展覽尾聲,還以輕松幽默的方式展示陶瓷圖像的創意演繹,深受觀眾喜愛。
即將舉行的“深博之夜·樂韻——絲路回響”沉浸式音樂分享會,也正是這種多感官文化體驗的延伸。劉繹一說,音樂作為情感語言,可以突破語言與知識門檻,激發觀眾對展品更深層的文化理解。“器物沉靜,音樂流動,兩者雖媒介不同,卻可互為注解,共同構成文明的立體敘事。”博物館夜場配合沉浸式演出,不僅拓寬了公眾教育的形式,也讓博物館從白天的展覽空間延展為夜晚的“文化劇場”,成為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未來,博物館不僅是承載歷史記憶的空間,更是激發城市文化活力、塑造公共美育生態的重要舞臺。
朝向未來的回響
體悟動人樂曲的震撼力量
有著多年推廣古典音樂的經驗,從《穿T恤聽古典音樂》到《古典音樂很難嗎?》等著作受到熱烈關注的田藝苗,始終堅持以親民化、去權威的方式,拉近音樂與大眾的距離。她說,當代中國的古典音樂聽眾人數全球最多且最年輕,因此更需要專業人士以通俗的方式講解音樂,幫助公眾發現音樂的亮點與感動。“專業性和通俗性并不沖突,最重要的是找到樂曲打動人的地方。”
幾年前,田藝苗曾參加中央電視臺紀錄片《從長安到羅馬》的拍攝,這一過程讓她對絲綢之路沿線的文化形態有了第一手認知,并獲得諸多震撼性的體驗。比如她曾深入陜西鄉村聽到民間藝人演唱華陰老腔,那種從土地深處噴涌而出的能量令她震撼。“在那一刻,我仿佛理解了為什么我們需要回望古老事物——是為了重新認識當下的生活與自己。”
“深博之夜·樂韻——絲路回響”正是這樣一次跨越學術與藝術、歷史與當下、知識與感官的文化實驗,也為今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提供了響亮的深博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