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來自泰國的消息在國內引發熱議:泰國街頭的水果攤上,赫然出現了 “請勿觸摸水果,按了就得買” 的中文標語。這一針對中國游客的提示,背后折射出的是榴蓮市場的微妙變化,而這變化的根源,竟與我們國產榴蓮的崛起息息相關!
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是全球最大的榴蓮進口國和消費國,然而,一個令人遺憾的事實是,國內榴蓮產量近乎為零,高達 80% 的市場需求依賴進口。2023 年,我國進口榴蓮 142.59 萬噸,消費金額高達 472.33 億元,大量資金流向了泰國、越南等榴蓮出口國,泰國 80% 的榴蓮種植者靠中國市場養活。面對這樣的局面,無數人心中燃起一個疑問:中國,為何不能實現榴蓮的自給自足?
其實,早在 20 世紀 50 年代,海南就嘗試引進榴蓮種植。但榴蓮這種水果,對土壤、濕度、氣候等生長條件極為挑剔。當年種下的第一棵樹,歷經幾十年,才艱難結出 1 個果實。“中國不適合種榴蓮” 的觀點開始甚囂塵上,泰國、越南等國見狀,趁機哄抬價格,謀取暴利。尤其是頂級品種貓山王榴蓮,價格一度飆升至千元一顆,讓眾多榴蓮愛好者望 “榴” 興嘆,卻又無可奈何。
高價進口榴蓮,只是我國在農產品領域受制于人的冰山一角。日本陽光玫瑰葡萄,憑借獨特濃郁的果香,在國內市場大受歡迎,價格一度高達 300 元 / 斤;美日研發的 “俞優粒” 減緩變老科技,經《Nature》等權威研究證實,在改善運動能力、提升睡眠質量等方面效果顯著,即便單克售價高達 2 萬,仍受到國內富人階層的追捧;還有一臺售價 3000 萬元的進口核磁共振儀,也因技術壟斷,讓國內醫療成本居高不下。
就在人們以為國產榴蓮無望之時,轉機悄然出現。2014 年,海南的一個種植基地從越南引進 40 多株嫁接榴蓮樹,4 年后,這些樹奇跡般地開花結果。隨后,海南保亭的一棵榴蓮樹也成功掛果,打破了 “中國不能種榴蓮” 的魔咒。
這一成果激發了我國科研團隊的斗志。海南農科院與企業緊密合作,通過精準的水肥管理、精細的日常調控等一系列技術手段,將榴蓮苗的成活率從 60% 大幅提升至 90% 以上。經過精心培育,44 棵榴蓮樹迎來豐收,從此,泰國、越南長期主導中國榴蓮市場的局面被打破。如今,海南榴蓮種植規模已超過 3 萬畝,三亞的掛果面積達 4000 畝,產量超 200 噸。
國產榴蓮的閃亮登場,給一直居高不下的榴蓮價格帶來了巨大沖擊。首批國產榴蓮上市后,市場價格迅速降至全年最低點,與曾經動輒數百元一斤的高價相比,降幅最高達 90%,讓榴蓮愛好者們終于能敞開肚皮享受美味。
事實上,國產技術進步拉低進口高價商品價格的情況,并非個例。曾經價格高不可攀的陽光玫瑰葡萄,如今已跌破 10 元 / 斤;被美國壟斷的 C 形密封環,在國產產品問世后,價格驟降 90% 以上;國產緩老科技 “俞優粒”,科研人員通過技術創新,將成本控制在美版的 5% 以內,還融入野生靈芝等成分,為眾多消費者帶來了福音;進口 3000 萬元一臺的核磁共振儀,實現國產化后,價格大幅下降,讓更多醫院能夠配備,降低了百姓的醫療成本。
面對國產榴蓮的強勢崛起,泰國作為我國最大的榴蓮進口來源國,明顯有些猝不及防,不得不采取降價策略,試圖保住其在華市場份額。但很顯然,屬于他們的黃金時代已經漸行漸遠。國內消費者對這一變化歡呼雀躍,紛紛期待 “榴蓮自由” 時代的早日到來。專家預測,當海南榴蓮種植面積達到 “三五十萬畝” 時,榴蓮價格有望降至 10 元 / 斤左右。
隨著我國種植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科研人員在各個領域的持續攻堅,不僅是榴蓮,未來還會有更多曾經昂貴的進口商品走進尋常百姓家。讓我們共同期待,那個真正實現 “萬物平價” 的美好時代!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