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食爭霸,“筋”彩萬千。5月11日,孝義臨水古村青磚黛瓦間麥香四溢,山西面食超級爭霸賽在此上演。這場以面為媒的文化盛事,讓千年非遺技藝與現代文旅激情碰撞,古老村落以“活態容器”之姿,書寫傳統與創新共生的時代答卷。
坐落于金龍山麓的臨水古村,串聯著五道廟、古戲臺等72處文物古跡,是一部鮮活的農耕文明史。當古村的晨鐘暮鼓撞上面食的蒸騰熱氣,這座傳統村落不再是被封存的“時光標本”,而是成為文化傳承的“動態容器”。
賽事核心環節“山西面食技藝秀”匯聚十余項絕活,堪稱一場視覺盛宴,既是指尖上的非遺競技,也是傳統技藝的現代演繹。刀削面片如銀魚穿空落入沸騰鍋中,面團在匠人掌心吹脹成透光不破的“面氣球”,剔尖鉆銅錢孔不斷不連,龍須拉面細可穿針,浮山刀撥面如機器裁切般均勻,創意面食秀中,舞面手絹與關公扯面剛柔并濟,面團化作翩躚手絹與豪邁寬面,每一項技藝都將面食制作升華為力與美的舞臺藝術。
游客 武子涵
我覺得這次面食展演特別有創意,特別是吹面氣球的表演,讓我特別震驚,領略到了面食文化的獨特魅力,這種形式的展演我覺得能吸引更多像我這樣的青少年關注面食文化。
游客 剌苡安
表演中我記憶最深刻的是龍須拉面,可以拉得和發絲一樣細,還可以拉16000多根。
國家名廚 注冊中國烹飪大師 山西面食大師 張素香
我們今天來展示山西的一些面藝,展示了騎獨輪車、頭頂刀削面,踩高蹺、呼啦圈剪刀面,還有空中小揪片等等。山西是一面百樣,一面百味,又是一個雜糧的王國,我們這次不僅做了技藝的展示,還做了文化深厚的傳承。
面食爭霸賽不僅是技藝的比拼舞臺,更是文化的交流盛宴。從呂梁山區的粗糧巧做,到晉中平原的細面精烹,每一道面食都是三晉大地歷史文脈的具象表達,讓這場舌尖上的較量成為觀察山西文化多元融合的鮮活窗口。
臨汾市老浮山刀撥面形象代言人 山西省十佳面點師賈俊鵬
現在我們對于刀撥面的追求就是可以一次撥到6層到8層,甚至有10層12層,面條呈菱形。來到孝義以后,感覺這個地方是非常美麗的城市,綠化特別好,山美、水美、人更美。希望和咱們山西的當地的美食能互相交流,互相學習,把咱們山西的這個名優小吃、面食發揚光大。
太原市晉源“犧湯”市級非遺傳承人和“八碟八碗”省級非遺傳承人鄭永強
我們帶來的這個產品是我們太原晉源的犧湯和我們的八碟八碗,包括我們晉祠的桂花元宵。我覺得臨水這個地方特別好,我們要以點帶面,來把各種我們的古村、美食聯動起來,把我們的山西面食、山西美食能夠走出山西,走向更大的舞臺。
以賽為媒,古村正經歷從“靜謐標本”到“活態IP”的蛻變:非遺面食市集匯聚清徐沾片子、洪洞麻托、孝義雜糧撓片子等數十種地道風味,讓游客既能大快朵頤,又能帶走“可品嘗的非遺”;“看古村、賞技藝、品非遺”的立體體驗鏈,更讓古村從單一觀光景點,升級為集文化展示、互動體驗、消費場景于一體的文旅綜合體。
游客孫華榮
路邊有很多山西美食,有插酥包子、油糕、蜜酥,買的嘗了一下,覺得味道挺好的。
孝義帝豪酒店非遺插酥包傳承人梁發明
一般的包子是蒸出來的,這個插酥包子是烤出來的,用的山西的胡麻油,抹的油酥,餡是站羊肉跟胡蘿卜,外脆里酥。希望外地游客更多了解咱們孝義美食文化,把孝義美食宣傳出去。
記者/楊柳 祥溥 攀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