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診上很多朋友有脾虛癥狀,睡眠也不好,吃了不少補脾健脾的藥,但脾虛問題依然存在。其實在中醫看來,是調理的方向錯了,這個時候應該考慮補心陽。為什么呢?
中醫理論中,“心主血脈”,心陽是推動氣血循行的根本動力。如果心陽虧虛,即使脾胃運化功能正常,所化生的氣血也難以輸布至全身,自然就會出現失眠多夢,心慌胸悶,手腳發涼,夜尿頻繁等癥狀。
今天,邀請失眠專家徐志堅主任分享一個中成藥——參附強心丸,是由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中的己椒藶黃丸和宋代陳自明《婦人良方》中的參附湯化裁而來,具有益氣助陽,強心利水的功效。
方中人參大補元氣、安神益智,能增強心肺功能,改善氣血虛弱引起的失眠、心悸等癥狀,同時通過安神作用緩解精神倦怠、健忘等表現。
附子補火助陽、溫通經脈,能改善因寒邪侵襲導致的畏寒肢冷、腹痛腹瀉等癥狀,間接緩解寒凝經脈引發的失眠。
桑白皮、葶藶子,瀉肺平喘、利水消腫,能夠緩解因水飲內停、肺氣不宣導致的咳喘、水腫等癥狀,減輕因身體不適引發的失眠。
豬苓健脾利濕,能促進水液代謝,緩解因水濕內停導致的肢體浮腫、小便不利等癥狀,改善因身體沉重感引發的失眠。
大黃通瀉二便、利濕活血逐瘀,通過通腑瀉熱,清除體內積滯,改善因實熱內結導致的煩躁不安、失眠等癥狀,同時抑制其他藥材的溫燥之性。
麥冬滋陰潤肺,五味子收斂固澀,二者協同作用,緩解因陰虛火旺導致的心煩失眠、盜汗等癥狀。
諸藥合用,通過寧心安神、補益氣血、調和陰陽來綜合調理失眠,適用于心陽不足導致的四肢不溫,心慌心悸,畏寒怕冷,胸前刺痛,臉色蒼白,嘴唇發紫,愛出冷汗等癥狀。
下面結合一則醫案來看看。
周女士,60歲,是一名退休的中學教師。患者自訴三年前老伴因為意外癱瘓,她開始獨自照顧癱瘓的老伴,自此開始出現失眠,最開始還能吃安眠藥勉強維持睡眠。
近兩個月,愈發嚴重,有時甚至徹夜不眠,白天走兩步就心慌得要暈過去,患者害怕長此以往出現更大的問題,遂來徐志堅主任處就診。
刻診:身形消瘦,舌面淡胖布滿齒痕,左寸細弱,尺部沉遲。綜合情況辨證為心陽不足導致的失眠,擬參附強心丸基礎上加減化裁。
開方:人參、制附子、豬苓、大黃、桑白皮、葶藶子、黃芪、桂枝、酸棗仁等。
按上方服用7劑后,患者表示現在感覺渾身暖洋洋的,像在心口捂了個暖水袋,每天入睡明顯感覺快了,能睡4個小時左右。
于是徐志堅主任根據患者的情況,調整了方子,加上了龍眼肉、柏子仁,并叮囑她每日晨起含服紅參片,正午解開衣襟曬胸口膻中穴。
按上方服用兩個療程后,患者表示睡眠已經恢復正常,也不心慌了,早起還能推著老伴曬曬太陽、遛遛彎。徐志堅主任聽了非常為她開心,后隨訪數月,病情未再反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