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結合新突破:“肝動脈灌注”讓晚期肝癌患者重燃希望
55歲的王先生怎么也想不到,一次皮膚鞏膜發黃(黃疸),竟讓他踏上了漫長的抗癌之路。
1個月前,家住黑龍江雞西的他,無明顯誘因出現全身發黃、腹脹癥狀,大便顏色越來越淺,小便卻如濃茶般深。當地醫院 CT 檢查發現,其“肝左葉及肝門部多發占位性病變”—— 這意味著肝臟內有多個異常腫塊。
在接受保肝治療后,癥狀并未明顯改善。17 天前,他前往長春市一家大型三甲西醫醫院就診,醫生考慮到他因膽管堵塞導致嚴重黃疸,決定先行膽管支架置入術,即通過微創手術在膽管內放置支架,撐開狹窄膽道,以恢復膽汁引流。
手術后,王先生的黃疸稍有減輕,但右上腹始終隱隱作痛,按壓時痛感明顯。更棘手的是,2天前他突然開始發熱,體溫最高達 38.8℃,還頻繁惡心,嘔吐出草綠色胃內容物。
“西醫的支架解決了膽道梗阻問題,但腫瘤本身仍在進展,加上術后身體虛弱,癥狀反復發作。”回憶起當時的困境,王先生表示,經朋友推薦,他轉入我院普外科,希望通過中西醫結合治療尋求轉機。入院后,上腹部增強 CT 進一步明確:肝左葉及肝門部的多發占位考慮為膽管細胞癌(肝癌的一種病理類型),且已處于晚期,腫瘤侵犯膽管導致膽汁排出受阻,這也是此前黃疸和反復發熱的根源。
患者的上腹部增強CT影像
“王先生在外院接受的膽管支架術是典型的西醫對癥治療,解決了‘管道堵塞’的燃眉之急,但針對肝內腫瘤的核心治療,仍需更精準的方案。”普外科主治醫師金鑫亮說,晚期肝癌單純依靠西醫手術或靶向治療存在局限性,而中醫的整體調理能改善患者體質,減輕西醫治療的副作用,兩者結合才能 “標本兼治”。
經過多學科會診,團隊決定采用 “肝動脈灌注治療技術(HAIC)”—— 這是一種通過動脈將高濃度化療藥物直接輸送到腫瘤組織的介入技術,并同步配合中藥疏肝健脾、清熱解毒。金鑫亮醫生形象地比喻:“如果把腫瘤比作‘壞疽的樹根’,西醫的介入治療就像‘給樹根直接澆毒藥’,而中藥則是‘清理土壤、增強樹干抵抗力’,在讓‘樹根’枯萎的同時,不讓‘樹干’被藥物拖垮。”
手術中,醫生通過股動脈穿刺,將細導管精準送達為腫瘤供血的肝動脈,瞬間注入高濃度的抗腫瘤藥物。金鑫亮醫生說:“腫瘤局部的藥物濃度是全身的上千倍,但流經正常肝臟和其他器官的藥物很少,這就是介入治療‘高效低毒’的奧秘。”
術后次日,王先生的發熱和腹痛就明顯減輕;第3天,體溫恢復正常,食欲逐漸好轉;配合中藥調理一周后,困擾他許久的惡心、乏力等癥狀基本消失,精神狀態大大改善。
據了解,王先生接受的“mFOLFOX - HAIC 方案”是我國學者基于 EACH 研究優化的治療方案,尤其針對多次西醫治療(如肝動脈化療栓塞術 TACE)耐藥、合并門靜脈癌栓或肝外轉移的肝癌患者,療效優于傳統靶向藥物索拉非尼。
“像王先生這樣在外院接受過西醫對癥治療,但腫瘤仍進展的患者,正是中西醫結合的最佳適用人群。”金鑫亮醫生介紹,科室已通過該技術治療110余例肝癌患者,術后均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部分患者的腫瘤甚至縮小到具備手術切除的條件。
從西醫的“對癥支持”到中醫的“整體調護”,再到介入技術的 “精準打擊”,王先生的治療過程正是中西醫結合優勢的縮影。現代醫學的技術進步和傳統醫學的智慧,讓晚期肝癌不再是‘絕癥’。
金鑫亮醫生所在的普外科團隊,在科室負責人季德剛帶領下,開展中西醫結合治療晚期胃癌、大腸癌、肝癌、胰腺癌,均取得了良好的診療效果。他們通過這種“雙管齊下”的模式,為更多像王先生一樣的患者搭建起延續生命的橋梁。
內容來源/普外科
初 審/姜旭陽
復 審/羅宗鍵
終 審/郭家娟
醫院地址
紅旗院區:長春市工農大路1478號 0431-86178018
兒童診療中心:長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深圳街185號 0431-81953838
婦產診療中心:長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深圳街2號 0431-80568666
治未病(慢病管理中心)、針灸推拿中心:長春市工農大路工農南胡同177號
農安分院:農安縣燒鍋鎮長白公路與東盛路交匯處 0431-81877999
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白山醫院:吉林省白山市渾江區長白山大街3052號 0439-5080906
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定西醫院: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解放路31號 0932-821330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