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真實發生的故事,三歲的孩子被人販子拐走,父母含淚尋找25年;
中途其父親不堪重負跳樓而死,最終母親卻發現兒子其實就是自己的微信好友。
是不是腦袋里出現了很多問號?是怎樣一個契機讓母子二人加了對方的好友?他們又是怎么相認的?
我只要我兒
1991年12月29日,貴州都勻市大雪紛飛,年僅三歲的宋彥智正在姥爺看顧下在屋外玩雪。
姥爺突然想到,家中煤氣可能沒有關,姥爺將宋彥智拉到身邊說:“你就在原地等著我,哪也不能去,我馬上就下來。”
僅幾分鐘時間過去,姥爺再回到原地的時候發現孩子已經不見蹤影了。
宋彥智回憶說,他當時確實是在原地等待,但沒過幾分鐘就被一個身高馬大的大漢抱走了。
對方也許是準備了迷藥,沒用多久他就失去了意識,等到他有記憶的時候,身邊就已經是陌生的地方站著陌生的人了。
另一邊,孩子失蹤之后,全家都在尋找。尤其是宋彥智的父母,宋懷南和張雪霞。
這一找就是15年。那些年,他們尋親的身影遍布全國9省40市,活著的目的就只剩下找孩子。
時間一長,宋彥智的父親宋懷南得了抑郁癥。原本壯碩的體格也變成了骨瘦如柴的模樣,40出頭的年紀乍一看像60多歲的。
2006年大年初三,正是闔家團圓的日子,但自從宋彥智失蹤后,這個家庭就再也沒有過過年。
彼時的宋懷南實在是扛不住了,在紙上用力寫下了8個大字之后,跳窗墜樓而亡。
宋懷南留下的8個字聽起來簡單,卻非常有力量,甚至劃破了好幾頁紙——我只要我兒宋彥智!
孩子,我就覺得你是我兒子
宋懷南去世后,張雪霞更絕望了,她想自己也索性跟著丈夫一起去了算了。
但其母親的一句話拯救了她:“丫頭,要是有一天孩子回來,發現父母都去世了,那他怎么辦?”
就是這句話,支撐著張雪霞這個弱女子繼續踏上尋子之旅。
2014年,張雪霞了解到國家搭建了網絡尋親平臺。于是她將自己的尋親信息發到了網上。沒幾天就有一個小伙子聯系了她,雙方還加了微信。
彼時張雪霞還不知道,手機對面的孩子正是她失蹤20多年的兒子。
小伙子說自己也在尋找父母,看到張雪霞的遭遇之后感覺非常感慨,特意來安慰這位困苦的母親。
張雪霞與小伙子相談甚歡,中間她也問過關于兒子的一些特征,看看對方是不是自己的兒子。
張雪霞回憶,宋彥智右手有一顆痣,屁股上有一塊胎記。
然而這么明顯的特征,小伙子都說自己沒有:“我左手有痣,屁股上沒有胎記。”
就這樣,兩年過去了,他們之間也一直保持著聯系。
可張雪霞越了解越覺得不對勁,比如小伙子說過,他記得父親是一個方臉大漢,母親常年戴著耳環;
弄丟他的人也是姥爺,而且他記得家里有一個大紅衣柜。
張雪霞心說這些細節倒是都能對得上,可偏偏胎記對不上。
最后她還是鼓足勇氣,和手機對面的男孩說:“孩子,能不能跟我驗一下DNA,我懷疑你就是我兒子。”
對面的小伙也爽快的答應了。最終DNA結果出來,小伙就是宋彥智,這一長達25年的尋親之旅可算走到了終點。
至于宋彥智的胎記,屁股上的是隨著年紀退化掉了,而手上的痣,是張雪霞記錯了。
回家吧,孩子
根據公安部的消息,截至2025年4月,“團圓行動”已經找到了8307名兒童。這挽救的就是8000多個家庭。
然而仍然有很多孩子在尋找父母,很多父母在尋找兒子。根據網上能查到的信息,僅在2023年,我國就有10932名兒童失蹤。
2025年,我國失蹤人口達到了309.78萬,這里面孩子的比例有多少,我們不得而知,但不管有多少,背后一定是更多家庭和父母親人的心碎聲。
我也問過男友:“如果我們的娃丟了,怎么辦?”他給我的回答是,只要他不瘋,他沒死,他就會在尋親路上不斷奔跑。
也許現在仍然有數不清的家庭在掙扎,有數不清的父母在漂泊,更有數不清的孩子在等待著他們的父母。
但我們都愿意相信,親情的鎖鏈是不會被時間和空間斬斷的,像宋彥智和張雪霞的故事肯定也不是個例,孩子們終將回到父母的懷抱。
-The End - 作者-思婷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