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路逢達道
五祖曰:“路逢達道人,不將語默對?!鼻业溃骸皩⑸趺磳??”
無門曰:若向者里對得親切,不妨慶快。其或未然,也須一切處著眼。
頌曰:路逢達道人,不將語默對,攔腮劈面拳,直下會便會。
一
譯文
五祖法演禪師提出:"路上遇到開悟的得道者,既不能用言語交流,也不能用沉默應對。那究竟該用什么來應對呢?"
無門慧開禪師對此評點道:若能在此處應對得契合禪機,自然值得慶幸;若不能領悟,則需在一切日常情境中參究體悟 。
頌:"路遇得道之人時,莫用語言或沉默;迎面一記直拳來,當下頓悟即通曉。"
二
不悟,則是客對主,悟了,則是主對主。未悟者以"語默"應對達道者,本質仍陷于二元對立。語言是邏輯思維的載體,沉默是刻意回避的表象,二者皆屬"客"的立場——將自性視為被認知的客體,試圖通過概念化工具(語言)或消極回避(沉默)來觸及真理。世人如同被絲線牽動的傀儡,執著于現象界的"青黃赤白"(客塵),卻未覺察背后牽線者的存在(自性本體)。
徹悟者超越主客對立,自性全然顯露?!段鍩魰?》載法演弟子佛鑒慧懃開示"山河大地是主,汝等是客" ,此處的"主"非指外境,而是自性本體如如不動的實相。如同香嚴擊竹公案時所言,竹聲本非外求,實為心性澄明的自然映現 。此時"主對主"的相遇,實為自性與法性的交融,如鏡照鏡,光光相攝。
三
語默動靜的枉然
語默對答的二元困境公案中"不許語默"的悖論設計,直指語言思維的局限性。禪宗否定"普遍的時空觀" ,五祖法演通過"牛過窗欞"公案(尾巴為何過不去?) ,正是要截斷學人用邏輯推演參究佛性的慣性。這種"不將語默對"的否定,與維特根斯坦"對不可言說者應保持沉默"的哲學觀形成東西呼應。
無門慧開"攔腮劈面拳"的意象 ,暗合臨濟宗"四喝"教學法。這種看似暴烈的動作,實為粉碎思維分別的方便:當學人試圖用"語默"構建認知框架時,禪師以超越邏輯的肢體動作直指心性。德山悟道公案,龍潭吹滅蠟燭的剎那 ,光明與黑暗的二元概念被徹底打破,自性光明自然顯露。
四
工夫在日常
工夫是相遇之外,法演早年管理磨坊時"精打細算"的經歷 ,正是將修行融入舂米篩糠的日常勞作。這種工夫不是刻意的禪坐觀想,而是如白云守端所言"山前一片閑田地" ——在看似平常處體悟自性本具的圓滿。學者若執著于"何時悟道""如何應對"的預期,反而落入時間的線性陷阱,錯失電光火石間的悟道契機。
禪宗這種"主對主"的實相觀,對現代人的認知困境具有深刻啟發。當我們沉迷于社交媒體的"語默"互動(點贊/屏蔽),或陷于知識付費的"話術應對"時,本質上仍是"客對客"的虛妄游戲。五祖法演的木偶戲喻 ,提醒我們撕破"信息繭房"的幕布,回歸"自導自演"的主體性覺醒——這恰與海德格爾"此在"哲學中"向死而生"的本真存在形成跨時空對話。
此公案猶如禪宗版的"忒修斯之船"悖論——當學人試圖用"語默"拼湊悟道之船時,禪師直接掀翻整艘概念之舟。唯有在船毀人空的剎那,方見"主客雙亡"的真如海面,此刻方知"良機"不在相遇處,而在劈面拳來的電光石火間。
五
工夫還是在日常,機會給有準備的人。路遇達道者,是難得的機會,但是修行不到位,依然會白白錯失機會。存一絲討巧,走捷徑之心,悖道遠矣!修行就是踏踏實實,扎扎實實,福田心耕,日日精進,得遇良機,或可一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