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中美關稅戰這事兒,得從2018年聊起。那時候,美國前總統特朗普一拍桌子,說中國貿易不公平,偷了美國的技術,還占了便宜,干脆對中國的貨加關稅。當時第一波就瞄準了500億美金的中國商品,稅率25%,從飛機零件到IT設備啥都有。中國也不是吃素的,立馬回擊,對等規模的美國貨也加了關稅,大豆、汽車這些美國拳頭產品首當其沖。從那以后,雙方你加我也加,關稅戰就這么打響了。
2019年,戰火更旺,美國把2000億美金的中國貨關稅從10%提到25%,中國針鋒相對,對600億美金的美國貨加稅。2020年簽了個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算是喘口氣,中國多買點美國貨,美國暫時不加新關稅。可這協議也就表面消停,根兒上的問題沒解決。到了2024年,特朗普卷土重來,又當上總統,關稅戰重新熱起來,美國繼續高關稅,中國這邊干脆限制稀土出口,給美國高科技和軍工來了個下馬威。
2025年5月,中國商務部突然放話,說中方決定跟美國接觸,但有個前提,美國得答應一個條件。這消息一出,全世界都盯著看,這場打了七年的關稅戰,是不是真要迎來大結局了?下面咱們就一步步拆解,看看這事兒的前因后果。
關稅戰這把火,2018年特朗普點起來的。他上臺就喊“美國優先”,覺得中國賺了美國太多錢,貿易逆差一年好幾千億美金。他還說中國強迫美國企業交技術,搞不公平競爭。于是2018年3月,美國宣布對500億美金的中國貨加25%關稅,7月正式開征。中國當天就反擊,對美國大豆、汽車這些加了關稅,兩邊算是徹底杠上了。
到了9月,美國又對2000億美金的中國貨加稅,稅率先是10%,威脅說要更高。中國這邊回敬600億美金美國貨,稅率5%到10%。那一年,全球貿易都跟著抖了三抖,供應鏈亂成一團。
2019年5月,美國覺得不夠狠,把2000億中國貨的關稅從10%提到25%,直接翻倍。中國也不示弱,對600億美國貨的關稅調到5%到25%。這時候,雙方都開始感覺到疼了。美國農民賣不出大豆,超市東西漲價;中國出口企業訂單少了不少,沿海工廠開工率掉得厲害。
年底,中美談了半天,2020年1月簽了第一階段協議。中國答應兩年內多買2000億美金美國貨,包括農產品、能源啥的。美國呢,暫停加新關稅,還把部分關稅從15%降到7.5%。可核心問題沒動,大部分關稅還在那兒杵著。
2024年特朗普再次當選總統,關稅戰又起了波瀾。他上臺就說,第一階段協議太軟,要繼續對中國強硬。美國對5500億美金的中國貨保持高關稅,還威脅再加。中國這邊也不客氣,直接收緊稀土出口。稀土這東西,美國軍工和高科技離不開,F-35戰斗機、導彈都得用,中國一掐,美國就慌了。
這一年,雙方都沒退步的意思,全球經濟跟著遭殃。聯合國都跳出來說,貿易戰再打下去,可持續發展目標都得泡湯。
2025年5月7日,中國商務部官網發了條消息,說應瑞士邀請,中方要去日內瓦,5月9到12號跟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碰面。商務部說得很清楚,這不是隨便聊聊,中方認真評估了美國傳來的信號,覺得可以接觸,但美國得答應一個條件。這條件具體是啥沒公開,外界猜來猜去,大概率是讓美國大幅降關稅,或者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這消息一出,全球都炸了鍋。畢竟打了七年,雙方一直硬碰硬,突然說要接觸,肯定有大背景。
美國那邊為啥愿意談?經濟扛不住了。2025年4月,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漲了8%,超市里牙膏、紙巾這些日常貨都貴得離譜。中小企業因為供應鏈成本高,裁員一波接一波。農民更慘,中國不買大豆了,庫存堆滿倉,收入掉了一半。民調顯示,71%的美國人對經濟不滿意,特朗普的支持率也跟著滑。
再加上稀土被卡脖子,美國軍工和高科技產業急得跳腳。找加拿大幫忙,人家直接說不干;搞深海開采,成本高得嚇人。沒辦法,美國只能低頭,想跟中國聊聊。
中國這邊也不是沒壓力。2025年4月,制造業活動指數掉到49.0,出口企業利潤薄得可憐,沿海港口集裝箱吞吐量也下來了。可中國手里有稀土這張王牌,美國越急,中國越穩。商務部評估下來,覺得現在是談的好時機,既能緩解經濟壓力,又能逼美國讓步。
日內瓦這地方選得也好,瑞士中立,適合雙方試探。商務部還放話,說如果美國還想脅迫,中國絕對不妥協,擺明了底氣足。
中國立場一直沒變:關稅得降,不然沒得談。商務部多次表態,美國加關稅是單邊主義,破壞全球貿易規則。中國要的是公平競爭,不想被美國壓著打。那個神秘的“條件”,十有八九跟關稅掛鉤,可能要求美國把5500億美金的關稅砍掉一大半,或者干脆取消。
另外,中國還可能想讓美國承認市場經濟地位。這事兒說了多少年,美國一直不松口。如果這次能談下來,對中國對外貿易是個大利好。
美國這邊就復雜了。特朗普嘴硬,說不會為談判降關稅,可現實擺在那兒,經濟撐不住,他得找臺階下。財政部長貝森特態度更務實,說現狀不可持續,得跟中國接觸。他可能想談個分階段降關稅的方案,既保住面子,又能緩解國內壓力。
美國還想要啥?估計還是老一套:中國多買美國貨,保護知識產權,再開放點市場。可中國稀土這招太狠,美國未必敢提太多要求。
美國加關稅,表面上是保護自己產業,實際上老百姓遭殃。2025年,日用品價格漲了8%,超市買個牙膏都得掂量掂量。中小企業成本高,利潤沒了,裁員成了常態。農民更慘,大豆賣不出去,庫存壓得喘不過氣。經濟學家算了筆賬,關稅戰讓美國損失了24萬個就業崗位,消費者多花了1300億美金。
稀土被卡脖子更麻煩,美國軍工企業供應鏈斷裂,F-35的生產都慢下來了。特朗普想硬撐,可民意不干了。
中國這邊也好不到哪去。2025年4月,制造業活動指數跌破50,出口企業日子難過,利潤被關稅擠沒了。沿海港口冷清,集裝箱吞吐量掉了一成多。中小企業訂單少,開工不足,有些直接關門。
不過中國有稀土這張牌,算是扳回一局。美國急得團團轉,中國還能穩住陣腳。
關稅戰不光是中美的事,全球都跟著抖。供應鏈亂了,原材料價格漲,成品貴得離譜。聯合國說,貿易戰讓全球商品貿易量縮了1%,經濟增長差點翻車。東南亞、歐洲這些地方也被殃及,出口少了,工廠開工率低。
世貿組織總干事都急了,說再這么打下去,國際貿易規則就廢了。
5月9到12號的日內瓦會談,是個關鍵節點。談得好,可能真有個大結局;談崩了,估計還得接著打。最樂觀的情況,是雙方簽個協議,美國分階段降關稅,比如一年內從5500億砍到2000億,中國多買點美國貨,再加點知識產權保護措施。
但也沒那么簡單。美國內部意見不一,特朗普不想丟面子,國會還有人嚷著要更狠。中國這邊也不傻,條件沒達到,肯定不簽。日內瓦會談頂多算個開頭,真要解決問題,還得磨。
長遠看,中美得建個靠譜的貿易關系。關稅降下來,供應鏈恢復正常,雙方都能喘口氣。中國多買美國貨,美國少卡中國脖子,全球經濟也能緩一緩。聯合國、世貿組織都盼著這結果,誰也不想看貿易戰沒完沒了。
如果談崩了,美國可能加碼關稅,中國繼續掐稀土,兩邊經濟再扛幾年,全球跟著遭殃。老百姓日子更難過,企業關門更多,國際貿易徹底亂套。不過看現在這架勢,兩邊都不想走到那一步。
中美關稅戰打了七年,從2018年到2025年,全球經濟跟著翻了好幾回。商務部這次說要接觸,還提了個條件,算是給這場拉鋸戰開了個新口子。日內瓦會談到底咋樣,全世界都盯著。說實在的,這仗打得兩邊都累,誰也不好受。老百姓就盼著物價能降點,企業能活下去,全球經濟別再抖了。
不管咋說,這事兒還沒完。中美關系這么復雜,關稅只是冰山一角。日內瓦能談出點啥,咱們等著瞧吧。希望雙方有點智慧,別再讓老百姓跟著受罪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